隨佛修學淨三業要如何「常隨佛學」?就是心要有正念、口要清淨、身業要清淨,要向佛學習,身、口、意三業都沒有過失。
吃苦了苦修行學佛必須了解人生是苦。知道人生是苦,所以就要離苦。離苦,不是等到未來,而是現在就能離苦。
正思惟凡事從正面觀察,就是正思惟。無論面對順境或逆境,只要本著正念、本著正面的想法來面對、處理,做任何事情都能夠成功。
皈依三寶藉由外面的佛、法、僧三寶,可以啟發我們的自性三寶。修行就是要使自己本具的三寶現前,契悟自性三寶,道業才能有所成就。
敬慈和真好修行 佛法看起來很深奧,但如果我們從因上來落實,就很淺白。平常心就是道。
五戒的意義與重要性 受持五戒,從消極自利的持戒,提升成積極利他的菩薩行,真正能把五戒持得清淨微細,就能深入佛法的堂奧。
口業清淨吐妙香 除了稱讚如來的功德,看到他人做善事、受三皈五戒,乃至發心布施供養、出錢出力修種種功德,我們都能心生隨喜。
四威儀中好修行 先透過外在的威儀戒行來定心、淨心,在事上做到了,進而由外而內、清淨我們的身口業三業,這樣來用功,自己就能得到真實的利益。
吃素與慈悲 佛教提倡吃素,是為了長養慈悲心。慈悲心,是社會安定、淨化、和平的根本。
布施的意義 用「捨」,捨去我們心中一切的煩惱、惡念,捨去種種邪見思想,把無明、煩惱捨掉,清淨心自然就能現前。
忍力具足 致成佛道 修菩薩道就是一個「忍」字。能忍,才能成就定力、智慧。有了定力、智慧,才能把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。
欲求佛道 當勤精進 不但身不要懈怠、不要放逸,心還要專注,進一步由有念歸於無念,萬法歸一,歸到這一念心;最後這一念心也不執著,這才是真正的精進、最高的精進。
因地果還生 希望生活富足、安定,甚至超凡入聖、成佛作祖,就要明白世間、出世間因緣果報的道理,從因緣果報上來改變自己的命運。
緣起無我 修行聖道 有了這種觀慧,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,這個智慧心馬上就能起照,看到任何境界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當體即空,這樣一下就能把煩惱照破,就不會被境界所轉。
一音演說微妙法 眾生都喜愛聽好聽的話,親近對他有益的人;而布施、愛語就是順乎人心、導人向善的行為。
四正勤 時時刻刻都要在「已生善念令增長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惡念令滅除,未生惡念令不生」這個道理上用功,這樣來落實佛法。
逢苦不憂,遇樂不喜 逆境也要忍、順境也要忍,能夠做到一個「忍」字,就是「報冤行」,也是「隨緣行」,心就能達到不動的境界了。
警念無常 道業必成 一般人不知道無常,生死心不切,沒有警覺的心,修行才會懈怠散漫。警覺到無常殺鬼隨時在我們左右,就會時時刻刻、動靜閒忙痛念無常,趕快用功修行,如此哪裡還有生死不能了的?
慈悲觀修行學佛的目的,一方面是要明心、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;二方面是這念心要安住不動,透過檢討反省,看看自己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哪一種習氣重?檢討了以後,就要對治、讓心安住。
觀受無我 《心經》裡提到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把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種陰境照破,本心就能現前。
中道實相觀—九十七年夏季學界精進禪七開示 經云:「若人靜坐一須臾,勝造恆沙七寶塔,寶塔猶須化為塵,一念淨心成正覺。」禪七期間,看看自己有沒有坐到好香?所謂「好香」,就是坐在這裡,只有這一念心,沒有時間、空間。這一念心現前了,就成無上正等正覺,就是佛。
誦經的意義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,條條道路通長安,透過誦經的方便,對治妄想、對治昏沉,把我們的心依靠到經文上,藉此契悟這念心。
共修的意義與功德 共修是一種溝通的橋樑,減少彼此之間的障礙。在共修當中,每個人的心念一致,就能產生感通的作用。明白這些道理之後,就了解共修的目的還是在修行。
《金剛經》的智慧 悟到這念心了,無論挑柴運水、穿衣吃飯,心始終都在禪定當中,這就是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」,達到這個境界,隨起一念,真正能夠放光動地。
拜佛的真義 如果一個人真正具有恭敬心,又能改過遷善,一定能消除業障,增長福德智慧,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就。
善友為緣 修行易成 佛法講緣起,緣就是外緣,遇到良善的外緣,自己就跟著提升;若是遇到惡緣,人也跟著變壞了。
反躬自省 日新又新 清淨心不是等待而來,而是要靠我們每個人落實檢討、反省,有了煩惱能看破、對治,清淨心才能現前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知足樂道常心安 我們修行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、淨化自己,要知足常樂,安貧樂道。
真正的財富 如果大家都能本著佛陀的四分法來理財,我們的社會一定是充滿菩薩行的安定社會。相反地,如果以貪婪為原則,處處都是欺詐、騙財,不但自己得不到好處,而且社會一定會不安定。
公事門中好修行 上班族也能修行,只要在日常生活當中,時時觀照,轉化煩惱,煩惱就成菩提,凡夫心即成聖心,人生就很充實,生命就愈來愈光明。
作主,究竟的情緒管理 佛經裡所說的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」,就是六個大的情緒,我們要怎樣來管理?就是要管理好第一念,時時刻刻保持這念覺性存在。
好意與關心為何會造成困擾 在這個世界上,一切的事情都是相對的,沒有一個絕對的境界。
如何消除衝突矛盾與煩惱? 這念心,起善念就是光明,光明就是淨土,淨土就是天堂;起惡念,心就是黑暗,黑暗就是煩惱,最後所感得的果報就是地獄。
如何創造美滿的家庭生活 佛法說,一切諸法皆是仗因托緣、互相依存而生,必須和合才能夠成就新的契機。
如何看待生死的奧秘? 若能經常保持正念,不受外界環境所影響,心便得到寧靜,身心能協調,疾病就不可怕,死亡更無可畏懼。進一步正信因果,把這念心收回來,達到六根歸一,即所謂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最後就能達到究竟寂滅的最高境界。
面對疾病 能悟到這一念心,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,這一念心具足有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功德、無量的神通妙用,安住在當下這一念心上才是自己,這樣子才是我們真正美麗的一種人生。
Copyright © 2025 - 【轉載圖文請先徵求同意】 版權所有:中台山佛教基金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