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4
 
本期主題:廣行布施福無邊 身心安樂契菩提







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布施之福,是涅槃道之資糧也。」
慳貪是障道之因,多欲苦本。
以清淨、無求之心廣行布施,在歡喜付出、慈悲利他中,
必能捨除貪愛執著,成就無上菩提。


布施的意義──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
  每個人都有慳貪的習氣,只是層次有所差別。想要去除慳貪,就要修布施,用布施捨去慳貪的煩惱。世間人也知道捨,所謂捨得、捨得,有捨才有得。「捨」就是布施、就是一個善因,所謂「捨一得萬報」,布施一塊錢,可以得一萬塊錢的果報,這就是修布施的果報;就佛法來講,進一步要用「捨」,捨去我們心中一切的煩惱、惡念,捨去種種邪見思想,把無明、煩惱捨掉,清淨心自然就能現前。

度脫慳貪利自他

  修行就是要「捨」,不僅要捨,還要大捨。在佛經裡,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,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我捨身命的地方。為了成就道業、度眾生,所有錢財土地,乃至頭目腦髓,一切都可以捨得乾乾淨淨;什麼都能夠布施,這樣哪裡還有慳貪心?所以布施既能自利,又能利他。

  布施可以從三方面來修,一是財施,二是法施,三是無畏施。財施,財就是財物,分為內財和外財。所謂內財,就是指我們的身體、頭目腦髓,為了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,連生命都可以布施出來。外財則是指自己的財物、田地、房產等。以布施內財和外財,來去除自己對錢財、身體的慳貪。

  第二是法施。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,世間法的真理稱為俗諦,出世法的真理稱為真諦,最上乘法即是中道第一義諦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以世間、出世間的真理來教化眾生,使眾生轉迷為悟,並且達到覺悟,這就是法布施。

  我們說法時的這念發心,是為了弘揚佛法、建設道場、普度眾生,本著慈悲和平等心來自利利他,使每個人能夠自覺、覺他、覺滿,了脫生死,超凡入聖,這就是清淨的法布施。思惟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,要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弘揚佛法、普度眾生;希望救度眾生出離生死輪迴,都能徹悟真理,覺悟自心,不會走遠路、走錯路。法布施不是為了名利、也不是希望人家來恭敬我,而是基於慈悲心、平等心。若是為了名聞利養而說法,就不是清淨的發心。

  第三,無畏布施,就是給予別人精神上的鼓勵。例如有些人認為活著毫無意義,對於家庭、社會,乃至整個世界不抱任何希望,覺得人生已經走投無路,乃至意志消沉、想要自殺。這時候就要用佛法來鼓勵他,讓他重拾信心,講人人都有佛性、佛性本具的道理,用種種方法開導他,化除他心中的恐懼、煩惱,使他覺得人生很有意義。又或者對於身體得重病,受種種病苦,乃至沒有勇氣活下去的人,給予他安慰、鼓勵。運用財布施,給予醫藥的救助;或是運用法布施,告訴他種種道理,讓他了解要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。依世間法修十善,將來可以生天;依出世法修六度,可以證菩提、證涅槃,能夠出三界了生死,讓他對人生產生信心,這就是無畏布施。所以財布施後,馬上要有法布施,因為救人的目的是在救法身慧命。

能所俱空契中道

  佛法才是根本,所以法布施是最重要的。我們道場是以法布施為根本,化緣、行腳托缽、賑災……這些都是方便。法布施就是一種覺的教育,如果社會沒有教育、文化,只是追求名利財色,為了吃好、穿好、住好,拚命在物質上去追求,未來就會成為禽獸的社會;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,追求物質生活、追求刺激,就會造成彼此是非、鬥爭、殘殺,乃至毀滅世界。佛法是最高的文化與智慧,如果有文明、有文化、有佛法,就不會只著重追求物質生活,使心量愈來愈狹小。所以我們在世界各地成立精舍就是大布施,就是大捨;把佛法的智慧布施給大眾,使每個人都能夠認識自己,不再迷惑,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真理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知道法布施才是根本。

  一般人也知道施恩不望報的道理,假使我們做了善事,就認為自己有好大的功德,起了貢高我慢的心;或是我今天很精進用功,看到人家不精進、不用功,就看不起人家,這些都是執著。所以修布施,進一步要修善不執著善,做到三輪體空,做了善事,了達一切善法都是緣起性空,在布施中沒有我相、人相,能所俱空,心不執著,就能解脫。

  《金剛經》云:「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」又云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所謂不執著,不是不去做,而是做了以後,不生我慢心、貪愛心;做了等於沒有做一樣,明白諸法性空,知一切法假有,如夢幻泡影,但不妨礙我們去做,能夠如此就是修一切善法,又不執著一切善法。朝著這個方向去修善、去努力,最後一定會契悟中道實相,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