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步紅塵 第四十六集
[ 89.03.17華視播出 ]
能悟到這一念心,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,
這一念心具足有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功德、無量的神通妙用,
安住在當下這一念心上才是自己,
這樣子才是我們真正美麗的一種人生。

 

【 惟覺談禪 】: 面對疾病

問題一
如何看待疾病,並且克服面對疾病的恐懼?(上)

老和尚開示:

  佛法上,疾病不外乎是業障產生出來的,而善業、惡業則是從心當中產生出來的,如果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、保持平常心、保持愉快心,這些疾病最低限度可以減少發生。所以一個人如果明白了這些道理,一定要堅持這一種真理。生病是痛苦的,一種是心理上的痛苦,一種是生理上的痛苦,不管是心理上的痛苦、生理上的痛苦,都很煩惱。世間上醫病的方法有很多,在我們佛法來講,歸根一句,佛法就是心法,也就是要從我們心理上來治病,從心理上治病的方法,不外乎一個「止」,一個「觀」。止就是把我們這個心定在一個定位上,不要讓它動,觀就是做什麼事情都要清楚要明白。

  在我們佛法上用止觀治病的例子很多,世間上也有用止觀的方法來治病,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,舉個最淺顯的例子來說,大家都知道關公,在佛教裡面稱他為伽藍菩薩,而一般人稱為恩主公。以前關公作戰的時候中了毒箭,當時有位名醫名叫華陀,華陀一檢視關公中的箭傷,就跟關公講:「關將軍,你這個手臂中了毒箭,毒已經發到皮膚、骨頭,恐怕會蔓延到全身,可能會影響你的生命,最好把中毒的這隻手鋸掉,才能保全你的生命。」關公心想:我是個武人武將,就是靠兩隻手來打天下,手如果沒有了,這一生的生命就等於都報銷了,活在世上也就毫無意義。於是就跟華陀講,你是不是有別種方法,既能治好我的毒傷又能保全我的手臂?華陀想了一想,他說「有方法。但恐怕關將軍你忍受不了。」關公講:「你說說看,我一定可以忍受得了。」華陀說:「要治你的病,第一個要把你中毒的肉給挖除掉,但沒有很好的麻醉藥,你忍不忍得了?第二,不但肉中了毒,而且骨頭也中了毒,骨頭都黑掉了,所以必須把你骨頭中毒的這一部分,慢慢把它刮掉,這是相當痛苦的,你受不受得了?」關公想一想說:「可以受得了!」關公請華陀開始用刀動手術,另一方面又找了一個人陪他下棋,把注意力轉移到象棋上面,左手中了毒,用右手來下象棋,心念專注下棋;專注就是止,聚精會神思惟如何將這盤象棋下好就是觀。結果關公用止觀的方法,把心念轉移到另外一個層面上,果然,關公身上的毒就用這個方法治好了,這在歷史上稱為「關公刮骨療毒」。在我們佛法來講,這就是一種心力,用心的力量,止觀的方法,就可以治好我們的創傷,也可以治好我們心理上的疾病,但是這一定要有智慧、要有信心。如果你沒有信心、沒有智慧、沒有勇氣,就很難做到。

問題二
如何看待疾病,並且克服面對疾病的恐懼?(下)

老和尚開示:

  所有的疾病,都是由於我們貪瞋癡三毒所召感來的,這貪瞋癡三毒,有過去生中的,也有現在的。我們現世的身體狀況完全是過去所作的業障召感來的,如果現在再起貪瞋癡,就是業上再加業。所以,任何人,不管你是貧賤或是富貴,都免不了這種病苦。在佛法上講,要解決病苦最好的方法,也是最徹底的方法,就是要開悟,要悟到空性,這是更高一層的道理。

  在佛經裡面有一位尊者,叫做畢陵伽婆磋尊者,他是聽釋迦牟尼佛講人生有生苦、老苦、死苦、病苦的道理而成道。人生的苦像大海那麼多,所以一般人都知道「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」。回頭是岸的「頭」就是我們心當中念頭,把念頭放在一個定位,可以放在什麼地方?放在空性上面,放在覺性上面,不但是我們身體無始以來的痛苦能夠得到解脫,而且還能超凡入聖,這位畢陵伽婆磋尊者,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畢陵伽婆磋尊者聽到釋迦牟尼佛講苦的道理,好像是為他一個人在講一樣,所以這位畢陵伽婆磋尊者非常地感動,就把這種苦的道理,時時刻刻放在心當中,時時想著有生苦、有老苦、有病苦、有種種苦難,今生的苦是過去的因,由於過去的因,所以感召了現在這種苦,如果我現在不種苦的因,未來絕對不受苦的果報,在我們佛法來講,就是四諦的道理;四諦: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,這些是我們人生的真理。

  這位畢陵伽婆磋尊者把這個真理時時刻刻放在心裡頭想,走路也在想,吃飯也在想。有一天在走路的時候,畢陵伽婆磋尊者踩到一個刺,痛得不得了,忽然一下子心中想起,這個痛是誰在痛?是我腳掌在痛?還是我這個心在痛?如果說是我這個心在痛,心又在那裡?腳掌在痛,腳怎麼會痛呢?如果腳自覺得痛,另一個是我的心知道腳在痛,難道我們知道痛的這個心有兩個心嗎?這也不對啊!那究竟是誰在痛?心中非常專注在想這個道理,這麼一專注,把這念心一收回來,痛就沒有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我們這種痛的感覺,是一種虛妄的感覺。因為我們這個身體,是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所組成的,是虛妄的,我們的心——受、想、行、識也是虛妄的。所以,畢陵伽婆磋尊者這麼一專注,這麼一推敲,誰在痛?忽然一下這念心就契悟了空性,契悟了空性以後就再也找不到一個什麼人在痛,也不是心在痛,也不是身在痛,而是通通空掉了。空掉以後,這念心入到空性當中,三個禮拜,三七二十一天就成道、證果了,不但痛沒有了,無始以來的生老病死苦也都沒有了,超凡入聖、成道證果,證到聲聞羅漢果,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。

  前面關公刮骨療毒,用我們這個心來轉這個念頭,也不是普通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。這樣子說起來,難道我們就沒有離開病苦的希望了嗎?還有是。現在的人,身體上的病大多都是吃東西引發出來的,所以一般人都知道,「禍從口出,病從口入」,尤其是現在有很多精緻的美食,人看到就想吃,吃多了不但壞肚子,而且身體也會肥胖,就會引發出很多毛病。

  在佛經裡面有一位波斯匿王,是佛的弟子,他是一個皇帝,是一國之君。有一天頂禮釋迦牟尼佛,身體實在太胖了,拜都拜不下去,波斯匿王感覺很慚愧,拜佛都拜不下去,就請教釋迦牟尼佛:「世尊,我實在太胖了,有沒有好的方法可以減胖,請世尊慈悲開一點秘方出來。」世尊就告訴他,這個胖是由於吃東西吃出來的胖。

  我相信我們現在的人的肥胖,多半都是屬於吃美食,吃好的東西、吃點心,慢慢慢慢累積起來的。一般人所謂文明病大都發生在胖子身上,所以現在社會上很流行要減胖,都希望有苗條的身材。在我們佛教裡面有個秘方,不花一毛錢,這個秘方其實很簡單。佛就告訴波斯匿王有四句話:「人當自繫念,每食知節量,是則諸受薄,安消而保壽」。第一,「人當自繫念」是說我們每一個人,在我們日常生活上,時時刻刻要保持善念,保持正念,保持淨念。如果每一個人的心時時安住在一個清淨的境界上面,心就能光明、歡喜。第二,我們吃東西要注意「每食知節量」,看到好的東西不要暴飲暴食,不要大吃一番,看到壞的東西也不要厭惡。所以,要知節知量,節就是節約,譬如說我想吃三碗,現在吃一碗半就好,知節量就是不浪費,在佛經裡面講,就是惜福、修福;所以在每天吃飯的時候,時時刻刻要保持正念,少吃,這樣子我們人才有福報。要調身、調睡眠、調飲食,我們所吃的東西慢慢慢慢就減少了。「是則諸受薄」,諸受是指我們所吃的酸甜苦辣,慢慢慢慢就淡化了,淡化之後,我們身上的脂肪自然而然就會減少,心裡面也會很愉快,心安心淨,身體就會健康;相反地,經常憂愁,經常煩惱,就會衰老。所以,真正能夠做到了飲食節量,就能安康而保壽,不但很平安,你的身體也很健康,你的壽命也很長遠,這才是一個真正減肥的最好的祕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