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修的意義與方法 禪修的意義 佛法的真理至深極廣,其中最能使吾人受益者,莫如止觀法門。《小止觀》云:「止乃伏結之初門,觀是斷惑之正要;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,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。」所謂「止」是止心不動,「觀」是使心念清明。在因中修習止觀,在果上則能成就定慧。是故《圓覺經》云:「無礙清淨慧,皆依禪定生。」由此可知止觀的重要性。 禪修的意義,即是藉由止觀法門,助益行者超凡入聖,轉識成智,化迷為悟,達到定心、淨心、悟心、明心的境界。 破疑生信── 何謂走火、入魔? 有人認為禪修、靜坐會走火入魔,因此主張不可學禪、靜坐,然事實並非如此;走火入魔多因誤隨邪知邪見者為師,或觀念、方法錯誤所致,若能了解何謂「走火」、「入魔」,即能破疑生信,不致對禪修、靜坐產生誤解而心生恐懼。 「走火」屬於生理上產生的問題,因修鍊安爐鍊丹的方法所引起。即意守丹田,將意識集中於丹田處,丹田因而發燒、發熱,猶如火種,稱之為「火」;再用意識引導此火,打通任督二脈,乃至於轉小周天、大周天。若心情過於急躁,或方法拿捏不穩,就會氣血逆流,導致微細神經受損,甚至引發嘔血或半身不遂,嚴重者因此死亡。而佛法靜坐不修此種法門,所以不可能產生「走火」的問題。 「入魔」屬於心理上產生的問題。由於心有所求,希望諸佛、菩薩或神明加持;長此以往,幻境現前,例如夢見佛、菩薩或神明……等指示種種吉凶禍褔之事。起初可能有些感應,慢慢地感應不復靈驗,失眠、頭痛隨之而至,此時心生恐懼,以為招感魔障,遂用種種方法降伏;而不知這些境界,乃自己心識所變現之幻象,日益執著,而導致精神失常,此即「入魔」。 了解「走火」與「入魔」之後,即知其與佛法之禪修靜坐並無關連,勿須心生疑懼。只要依據正確的觀念、方法來禪修靜坐,不僅不會走火入魔,更進一步能啟發本具之智慧,契證生命之實相。 禪修的方法 壹、靜坐的姿勢 初學靜坐者,即應養成正確的靜坐姿勢,如下列所述: .端身正坐,身心放鬆,面孔保持一絲微笑,頭部正直,後頸微靠衣領。 貳、靜坐應注意事項 初學靜坐者,應注意下列幾點: 一、靜坐的地點: 二、靜坐的衣著: 三、靜坐的時間: 四、下坐要點: 參、數息觀 佛教中,無論顯、密,禪、淨諸宗,所教示之三昧、禪定,皆可稱為止觀法門。止觀有小止觀、大乘止觀、圓頓止觀等,欲於短期之中,深入止觀之堂奧,實非易事。今依行者之方便,特舉止觀法門中之「數息觀」,為禪修之入門,行者若能精進修習,深心體悟,短期內必可獲得良好之效果。 一、數息之目的 第一、妄想:即是心念紛雜,善念、惡念,念念遷流,攀緣不止,所謂「心猿意馬」者是。《大學》云:「知 第二、昏沈:即心識昏闇沈迷、不能作主,於諸法無所明了,如瞌睡時,心念落於迷闇不覺之境。欲去除昏沈 第三、無聊:雖無妄想,亦無昏沉,卻感覺無所事事,無所適從,甚至呆若木雞,心意識失去了定力與智慧,故須修習止觀以調治。 第四、無記:即禪宗所謂「落入無事夾縫中」。無記有兩種: (二)獨頭無記,指獨頭意識的活動,此則功夫尚未得力;例如晚上作夢時,心識昏迷、作不了主,為夢境所 若能將這些病態去除,不僅能使身體健康、壽命延長,更進一步使人心智清明、超凡入聖,達到定心、淨心、明心之境界,此即修習數息觀之目的。 二、數息的方法 入座時,調適身體姿勢,保持身心平靜、安詳自在。並且調勻氣息,先由鼻孔吸氣至丹田,再從口中將腹部濁氣徐徐吐出,如是反覆三次,使出入息通順、均勻。氣息調勻之後,即可開始數息。 一般而言,氣息有三種病相,不可依之修習: 第一、喘相:即出入息時,息沒有吸滿或吐盡,尚有部分氣息滯留於體內,產生不平衡、不通暢的現象,
因而形成上氣不接下氣的喘相。 若依喘相修數息,守之則結,胸口悶結,頭昏腦脹,不易得定;依風相修數息,守之則散,心識不能集中,散亂難成,不易得定;依氣相修數息,守之則勞,疲勞心苦,不易得定。故正修數息前,應先調治此三種病相,使氣息通暢、無聲、微細、均勻,再行修習。 修數息時,不可出入息同時併數,以免造成腹中氣結;須單數出息或入息,數出不數入,數入不數出,此中尤以數出息較佳。數息時,應輕鬆自在、平靜安詳、一心專注,所謂「身要放鬆,不得隨便;心要專注,不得緊張」。心念依止出入息上,隨著出息默數(不可出聲)「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」等十個數字,字字不斷,綿綿密密,不夾雜、不間斷。若因妄想而致數字間斷,則重頭再數。若妄想紛雜,心無法收攝時,可將數字從「十、九、八、七、六、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」倒數,以降伏妄想。若氣息太短,無法數至十,可數至五或七,待氣息較長後,再增至七或十;數字至十為止,即不宜再加。 結語 數息可於靜坐中或睡眠前修習,但行動時則不宜修習。數息得獲定境時,若見任何善惡境界,或聞任何音聲,皆不可執著,此皆為幻識所生,應不取不捨、不喜不憂,了知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心念專注於數息上,能數之心必須清楚明白、作主,所數之數字亦須綿綿密密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心念清楚明白即為「觀」,綿綿密密、無有間斷,即是「止」。若能止觀雙運,修習純熟,心中妄念頓消,覺照不失,則定境現前,身心和悅、輕安舒適,進而達到心念清淨、輕安愉悅之善境界。
>>閱讀相關文章 生命的光輝──禪 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 從中醫角度淺談靜坐與健康
陳銘章中醫師 靜坐與心靈輔導
傳菩 菩提道上聞思修
傳放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