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润生
文/见芥法师

慈悲是佛道之根本

  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以中台四箴行“对上以敬、对下以慈、对人以和、对事以真”,作为四众弟子们待人处世的准则。其中的“对下以慈”,将佛教慈悲的精髓彰显无遗。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,称为“慈”;同感众生之苦,心生怜悯并为之拔除痛苦,称为“悲”。

  “下”,狭义而言,是指晚辈、后学和部属;广义而言,则广泛含容了一切六道中轮回的众生,此等全都是菩萨所要予乐拔苦的对象。这种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的精神,超乎亲疏的分际,等念冤亲的心量,是真正大菩萨的行持。是故《大智度论》中称:“慈悲是佛道之根本。”

菩萨的慈悲胸怀

  中国传统儒家精神以“仁爱”为本,因为“仁民爱物”既是君子修身、齐家的根源,也是王者治国、平天下的基石。而佛教在世间法的化民易俗之外,对一切众生尚有更深广的胸怀,那就是“慈眼视众生,平等如一子。”

  菩萨以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犹如父母怜悯爱子,不仅做到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更积极地以大悲心,于无量劫中帮助有缘、无缘的众生,毫无厌离。所以在心念和作为上,有三种层面的努力:一者,以慈悲心看待一切众生的苦恼相状,因此心常思虑而愿拔除其苦。二者,怜悯一切众生不知万法体空而迷妄为真,因此随其所欲而给予快乐。三者,忧恼一切众生不知诸法实相而来往生死,因此心欲令其得到诸法实相的智慧,使其获得究竟大乐。

  菩萨见诸众生为烦恼病所缠缚,心生愁恼,好像父母见子遇患,心生悲忧,怜愍不已;直到众生离苦得乐,方得安慰,就如同父母见子安稳,心生欢喜。这即是菩萨慈悲的广大心量。

心存慈悲 菩提自现

  一个人能够心存慈悲,自然能真诚和气、和颜悦色,所感通的就是上恤下亲的菩萨法界。也就是说,消弭了自己的瞋恚,即是远离憎恨、对立。境由心生,外面的境界当然就能清净、平和。小至夫妻亲子、兄弟朋友、婆媳妯娌的家庭关系,大至团体社会、城邦国家,甚至与大自然的关系,都和我们这一念慈悲心息息相关。

  所谓“此能自行,复能利他,亦能庄严菩提之道”,慈心的涵养,不但化解了自身的瞋毒之害,也利益了一切有情众生,更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地本行!



>>阅读相关文章

对下以慈 觉大和尚开示

慈悲心就是菩萨的境界,有了慈悲心,就和菩萨的法界相感通。做到了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,就是菩萨,就能够自利利他,就能圆满世间法,圆满世间法就是佛法。

慈悲的重要与实践 见榜法师

藉由慈悲的实践,消除宿世业障,转化内心烦恼。定慧具足,自心清净,国土即清净,当下,就在净土中。

瞋心的祸害 见灏法师

古人说:“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。”瞋恨心一起,火烧功德林,不仅现前失诸功德,障碍自己的事业、道业、人际关系,乃至于未来世还将堕于三涂恶道。

美丽心世界 陈昭如(传照)

“慈悲”法门,远胜过以前所受的教育专业训练。慈悲的力量,使我们提升生命品质,让人生更加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