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於九樓的大光明殿,供奉純白端嚴的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聖像。法身佛手結毗盧遮那印,趺坐於約五米高的八葉金剛座蓮台,其中七葉蓮花瓣上雕有過去七佛,每一尊皆呈現不同的手勢與衣著,表徵佛佛皆是契悟此法身,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
法身佛頂的光柱,出現三層化佛,是呈現《首楞嚴經》所說的意境。經云:「若有宿習不能滅除,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,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揮,坐寶蓮華所說心咒。」又曰:「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秘密伽陀微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,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。」所謂光中化佛無數億,法身佛頂的光柱正展現諸佛三十二相之一的無見頂相,亦表顯法身豎窮三世、周遍十方之意涵。
大光明殿以白色系列為主,圓滿詮釋法身清淨無為、無相無住之涵意。牆面、地面精選剔透晶瑩的白色結晶化玻璃,呈現出法身清淨無染及空性的特質,表面經刨光處理,如鏡面映照出法身佛的形相,意涵法身無所不在,映澈大千。
大光明殿天花的設計,中央為十二因緣法輪與斗星高照之星象,周圍鑲以光纖為模擬星點,於夜間宛若向外延伸的星空,意喻佛陀夜睹明星了悟心性之境。佛陀在菩提樹下,上半夜,思惟四諦的道理,而證得聲聞的果位;中半夜,思惟十二因緣,證得緣覺的果位;在下半夜中,夜睹明星,因而契悟本心本性,成無上正等正覺。
法身佛位於殿堂中央,可供參禮者繞佛參拜。在佛經中記載,右繞佛塔可得夜叉鬼神等的親近供養、遠離八難、具妙色相、生於最尊之姓、儀容端正等功德。在佛像的背面特別恭刻佛的面相及手印,代表法身無前無後,周遍法界,繞佛、禮敬,宛若身處佛光遍照的光明法界,身心皆得法悅、清涼。
文殊殿,位於九樓大光明殿的東側,供奉由巴西白玉雕成的文殊師利菩薩,昭示行者,當效法文殊菩薩的大智精神於菩提道上永不退轉。
文殊菩薩頭頂上的髮髻,代表菩薩所證的五種智慧(法界體性智、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)。趺坐於白蓮台,代表清淨無染;身騎萬獸之王的雄獅,手持金剛寶劍,象徵菩薩的智慧威猛,作無畏獅子吼,助佛弘化,並以智慧之劍斬斷一切煩惱無明,摧伏種種邪說、群魔,是大乘佛教中以智慧著稱的菩薩;與普賢菩薩並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,分別表示佛智、佛慧之別德。由於在所有菩薩中,是輔佐世尊弘法的上首,因此也被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。
依大乘經典所載,在所有大菩薩中,文殊菩薩不只是四大菩薩中「大智」的象徵,而且,在過去世他曾為七佛之師。其明達的智慧,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。在《首楞嚴三昧經》載:「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,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,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槃,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。」文殊菩薩大權示現為釋迦牟尼佛的二脅侍之一,並常以智慧開導行者,曉喻具大乘根機的菩薩契入甚深妙法。如《華嚴經》中善財童子的五十三次參訪,也是由文殊菩薩啟迪成行的。
文殊殿中,六層圓形天花層層而上,且以光纖模擬星辰,隱喻行人當於菩提道上,深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等六度,圓滿萬行,方得悟入法身之廣妙勝智,橫度生死此岸,而至解脫彼岸。
此外,殿堂的側壁以向內傾斜14度角之方式,令雜亂音聲能迴消於天花吸音材質,使整個殿堂呈現一圓滿清淨、無染無雜,澄澈定靜之禮敬空間。
位於九樓西單之普賢殿,一尊由巴西白玉鐫刻而成,顏貌沉靜的大行普賢菩薩,頭戴寶冠,跏趺端坐於千葉寶蓮上,六牙白象為座騎,身披瓔珞,足踏蓮花。菩薩雙手持如意,表徵悲憫眾生之貧苦,欲以如意打破眾生慳貪之業,並予眾生如意寶之法樂。
普賢菩薩是具足無量行願、普現於一切佛剎的大乘聖者。普賢菩薩代表「行」,所以尊稱大行普賢菩薩。菩薩以六牙白象為坐騎,表示菩薩性善柔和的大慈力,且具有大勢力。白象之六牙表示六度,四足表示四如意,意喻菩薩恆以六度萬行之因地,莊嚴無上佛果。據《華嚴經入法界品》載,善財童子遍求法門要義,初參文殊師利菩薩,復遊行南方,次第輾轉指示,終參普賢菩薩,即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,修行菩薩廣大願因,圓滿諸佛無上道果。如此解行,即於一生而得圓滿。
在《華嚴經》裡,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,此即禮敬諸佛、稱讚如來、廣修供養、懺悔業障、隨喜功德、請轉法輪、請佛住世、常隨佛學、恒順眾生、普皆回向等十項行願。普賢菩薩以此十願,為眾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。修此十種行願之功德,於《華嚴經‧卷四十》云:「若諸菩薩於此大願,隨順趣入,則能成熟一切眾生,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。」「或復有人以深信心,於此大願受持讀誦,乃至書寫一四句偈,速能除滅五無間業,所有世間身心等病,種種苦惱,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,皆得消除。」
在此寧靜的殿堂中,恭敬禮拜普賢十大行願,口念、心惟、身行,至心虔誠,即是落實六波羅蜜等菩薩行處,誠如《楞嚴經》所載,若於十方世界,有無量眾生,心中發明普賢行者,菩薩爾時乘六牙象,現無量身,而遍應之,如一月當空,影臨眾水。縱使其人惑重障深,菩薩仍於暗中摩頂,消其惑業,除其障難,冥中擁護,令不退轉。無障之人,即令其成就普賢廣大行願心,最終圓滿無上佛道。
Copyright Reserved, 2021 【轉載圖文請先徵求同意】 版權所有:中台山佛教基金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