浴佛身念佛恩
 

 

文/戴錦周(普觀精舍)

相傳在距今三○二八年前的農曆四月初八,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的嵐毗尼園。當時,有二大龍王於空中出現,注冷熱兩股水流,沐浴悉達多太子。太子朝四方各走七步,步步生蓮,然後右手指天,左手指地說:「天上天下,惟我獨尊;三界皆苦,我當安之。」後世的佛教徒,便在這一天,以香湯灌浴太子像,紀念佛陀的誕生,稱為「浴佛」或「灌佛」。

在中國,早在後漢書陶謙傳中即有浴佛的記載,但是清末民初以後,西風東漸,西方文明成為顯學,而佛法一度式微,乃至於國人只知耶誕節而不知浴佛節。去年(民國89年)政府將農曆四月初八訂為紀念日,並與母親節合併放節紀念,此一政策令我們既感恩又欣慰。感恩佛陀將佛法帶來這個世間,讓眾生「如暗遇明」、「如貧得寶」。同時,也感恩這幾十年來臺灣僧俗二眾的努力,才使佛教地位得到提昇。在筆者學生時代,學佛、參加佛學社是受到父母師長極度「關切」的事情,而出家人受邀至校園演講更是不曾聽到的事;如今社會各界學佛、習禪者日眾,進而引起政府的重視,今昔之別,待遇之殊,令人欣慰不已。

浴佛節漸受社會重視,而有擴大慶祝的趨勢,欣慰之餘,大家應該善加把握浴佛的意義,避免像西方的聖誕節流於歌舞歡宴、及東南亞的浴佛節成為潑水節等,徒留形式不見內涵的流弊。諸佛所以興出世,目的在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所以要知道:形式的浴佛,其內涵在啟發我們的佛性。香湯灌浴佛身,猷如佛法洗淨我們無始劫來的塵勞垢染,讓本具的如來智慧、德相得以顯現。同時,我們藉著紀念佛陀的誕生,感恩他老人家的累世精進勤苦。由於佛的成道證果、說法度眾,世間才有離苦得樂的可能。所以我們要進一步報佛恩,而報恩莫過於弘揚佛法、續佛慧命。在這個新時代,要弘揚佛法,應響應惟覺老和尚所提倡的「佛法五化運動」-用教育化、學術化、生活化、科學化、藝術化等五種方式將佛法介紹給世人,讓大家一起來信佛、學佛、乃至於成佛,這是我們承先啟後的歷史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