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其它主題 |
|||
悲愍眾生 願皆成佛 修行學佛更要發願,為什麼呢?是基於慈悲心、四無量心,觀眾生和我們有三世因果,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親眷、過去的朋友、六親眷屬,我們不忍心他們受苦,所以要度他,這是第一個原因。第二個原因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所以要使每一個眾生都能覺悟,人人都能成佛。 儒家云:「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雖不能至,心嚮往之。」如果修行的目的是在成佛,向佛的方向去努力,即使成不了佛,還可以成菩薩。發了菩薩願行,菩薩位做不到,最低限度還可以證羅漢果。發了證羅漢果的願行而做不到,最低限度還可以保持人身。如果我們的目的僅在於做人,這種願望就過於淺薄,把自己看得太渺小,菲薄了自己。每一個人都會有點懈怠,都會原諒自己,如果只想做人,最後人格也建立不起來。為什麼呢?五戒做不到,人格就圓滿不了,即使想做人,到最後卻可能是墮入三塗惡道。故而願行一定要廣大,有了廣大的願行,再配合實際的行為,就能達到目標。否則,取法乎上,得乎其中;取法乎中,得乎其下;取法乎下,就什麼也得不到。所以,修行首要就是發願,要有成佛的心願,最低限度也要有這種想法。 犢牛發願 蒙佛授記 佛陀有一次示現感冒,要阿難到婆羅門家化緣一缽牛奶。阿難尊者於是捧著缽,來到婆羅門的住所。阿難尊者對婆羅門說:「現在是布施、供養的大好機會,釋迦牟尼佛感冒了,請把握因緣,布施一缽牛奶供養世尊。」婆羅門聽了,說道:「我的牛拴在牛欄裡面,請你自己到牛欄裡面去擠吧!」 阿難尊者走到牛欄裡,對著一頭牛說:「牛啊,墮入畜生道很苦的,想要離苦得樂,要發菩提心、發大心,以你的乳汁來供養世尊,可以增長功德、福報,將來可以得到解脫。」老牛聽到阿難尊者這樣一講,牠忽然有所領會,清楚地知道自己由於過去做錯事,五百世都變成了牛。心想做牛實在是很苦,就跟阿難尊者說:「我現在能將乳汁供養釋迦牟尼佛,實在很歡喜,希望我能早日得到解脫。」又講:「我才剛生了小牛,小牛出生還沒有多久,需要吃奶,請留一些奶給我的小牛吃,其餘請全部供養世尊。」這時,小牛在旁邊聽得一清二楚,牠也說話了:「做牛實在太苦,我寧願今天一天不要吃奶,請把留給我的奶水,全部供養世尊。」於是,阿難尊者就把所有的牛奶帶回去供養了釋迦牟尼佛。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尊者說:「阿難,你在化緣牛奶的時候,有沒有聽到小牛和老牛講了些什麼話?」阿難回答:「我聽到了,老牛很歡喜供養世尊,希望早日解脫,不再做牛。小牛則發了大願,希望將來成就佛的智慧,普度眾生,要把供養奶水的功德,回向無上菩提。」 這時,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:「同樣是一件事情,由於布施者發心不一樣,所得的功德、智慧、果報,也就完全不一樣。老牛布施,希望得到解脫,所以這一生結束以後,牠將轉世做人,並且出家修行,證得緣覺的果位。而小牛,由於牠現在的真誠發願,願心廣大,這一生的苦報受盡,來世生生世世修菩薩行,將來圓成佛果,佛名乳光如來。」 發弘願 成正覺 四弘誓願: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」什麼是「成佛」?就是我們這念心,由相對達到絕對,由染污的心達到清淨的心,由煩惱的心達到寂滅的心。心達到這個境界,就一切解脫,超凡入聖,證到涅槃的境界了,即稱之為成佛道。 四弘誓願是共願,過去佛、現在佛乃至未來修行的人,都要先發此四弘誓願。除了共同發願,自己也可以發別願。我們開了智慧,有了定力,也可以發自己的誓願,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、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,乃至觀世音菩薩的願、地藏王菩薩的願、普賢菩薩的願,都屬於別願。每位菩薩有其個別的願心,這些願都是由慈悲心所發,因為有慈悲心,這些願才真實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云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,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 發菩提心 超凡入聖 為什麼要發菩提心?就是要超凡入聖。超凡入聖,必定要有菩提心的存在。聖,也有層次,最高的境界就是佛果。佛果之下是菩薩的果位,菩薩有三賢十地,這些都須發菩提心才能契悟得到。假使我們有了菩提心,將這個種子播下去,就有了一個努力的方向,那就是最真實的道理了。 怎樣發菩提心呢?第一要先從事上來發菩提心。怎麼發?首先還是要發大願。四大菩薩中,地藏王菩薩代表大願,文殊菩薩代表大智,普賢菩薩代表大行,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悲。假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上,有地藏王菩薩的大願,又有文殊菩薩的大智慧及普賢菩薩的大行,什麼是大行?修一切善,斷一切惡,度一切眾,這就是大行。而且不但是現在要發大願,盡未來際都要發大願,不但是發願在人間度眾生,而且還要發願到地獄去度眾生。就像地藏王菩薩發願:「地獄不空誓不成佛,眾生度盡方證菩提。」有了願行,然後本著慈悲、智慧,身體力行,如此發菩提心的前方便就開始了。假使沒有這些願行,菩提心就不落實。心願廣大,發心廣大,菩提心就廣大,就能證大菩提,這個就是大願,就是從事上發菩提心。 修菩薩行自利利他,弘揚佛法,成就佛道,成就佛的智慧,發這個大願是我們修行最重要的關鍵,具足了大願、大行,才真正不會退失菩提心。能至誠懇切的發大願,才能進一步落實日常生活中的修行,如此方能真正契入菩提心。
願力開展心格局 見離法師 富樓那的弘法願行 見鍵法師 以願導行 見歆法師 起向高樓撞曉鐘
見芥法師 立願轉困境
傳提 汲飲願力的甘露
傳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