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真」就是實在、不虛假。大部分的人都愛面子,多多少少都有些虛偽心,用真誠的心可以去除虛偽心。對人真誠,才會受人信賴,才能獲得真實的友情,人際關係才不致虛假;對事真誠,盡力把事情做好,這是做事的大原則。 研究學問的人對於自己的學業要真,才能真正的會通道理,不抄襲別人的作品,有自己的思想,這樣學問必定會有所成就。若是為升官發財而作學問,這個心念已經不正確,就不是真,也難有所成就。 對事情要認真負責,不可敷衍,應該做的事絕不推諉,而且盡力去完成。本來需要一天的工作時間,結果半天就做完了,剩餘的時間就多做一些,這就是一種布施。不遲到、不早退,而且還多做幾分鐘;不要小看多做幾分鐘,日積月累,就是很大的功德。善法是從小事與細微處聚集起來的。不要認為做大善事才有功德,而小小的善事沒有什麼。何謂大善事?以佛法來說,「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屠。」救人一命是件大功德,但這一生有多少機會可以救人一命?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上一點一滴來積功累德;小善慢慢集合起來就能成為大善,能夠如此廣集福慧資糧,自然能感召光明如意的人生。 福德具足 事事如意 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報,凡事都不容易成功。俗話說「人算不如天算」,算得再好,如果平時福德累積不夠,還是會有無常變化,即使僥倖得到利益,不久也會失去。如果福德具足,不用去求,福報也會自然現前。 在宋朝時代,有一位范仲淹,未當官前,吃住都成問題,由於他的用功及廣修福德,後來考上進士,當了宰相。雖然當了官,還是經常做善事。有一回他的朋友向他推薦一位窮秀才,學問實在很好,只是三餐不繼,希望范仲淹能夠幫助他。所以,范仲淹就把窮秀才找來,一談之下,果真是個人才,可惜時運不濟。 認真修行 生死自在 修行人更要真,對自己的道業,不虛應故事,而是真正要了生死。真正做到,生死就能自己作主,就能生死自在。在歷代祖師當中有很多這樣的實例。 曹洞宗良价禪師,有一天吩咐侍者:「趕快幫我剃髮,並準備熱水,我要沐浴更衣。」髮剃好,沐浴好,披起袈裟,對全寺僧眾說:「快點鳴鐘擊鼓,我要入滅!」於是在鳴鐘擊鼓中,禪師便儼然坐化。全寺僧眾見禪師入滅,難過得痛哭。忽然,禪師睜開雙眼說:「出家人,心不附物才是真修行,勞生惜死,悲哀何益?你們這麼愚痴,趕快辦一個『愚痴大會齋』來警惕自己!」辦完七天的大會齋,禪師吩咐僧眾:「我入滅時,不可喧動。」說完回到方丈室,端坐而化。 真誠不偽 心想事成 所以要用真誠的心,除掉虛偽不實。佛經云: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做一切事都能真誠、專注,不論是學業、事業、道業,世出世間任何事才能夠成就。一般人都希望心想事成,如果是用虛偽心、慢心,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的,因為這念本心、本有的性德被虛偽心所障蔽。若能用恭敬心、真誠心,則本具真心就能發揮出來,照天照地,必定有感應。所以,能夠在生活上落實對事以真,則希望無有窮盡,人生必定有所成就!
一念真誠 無事不成
見謀法師 至誠至真菩薩行
見旆法師 誠懇勸諫 真心改過
見濡法師 誠 見錨法師 心極簡主義 傳珠 原來生活可以是這麼的簡單,就是把自己的角色認真的扮演好,自然會得到生命價值的實現與意義的昇華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