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七女不恃身好緣(二)
文/編輯部  圖/傳澐


閱讀感言
 
姓名:

Email:

單位:

心得:

   
 
 
 


各 期 連 結
佛說七女不恃身好緣

七女說偈時,忉利天天王釋提桓因的寶座忽然動搖。釋提桓因聽聞七女所說偈,隨即從天而下,屈伸臂頃便來到七女面前,讚歎道:『妳們說得太好了!不曉得妳們有何願求?我能為妳們實現。』七女同聲問道:『您是帝釋天?還是梵天?我們並未見您前來,而您卻自然出現在我們面前。』天王回答:『諸女!我是釋提桓因,因為聽聞到善言好語,所以特地前來。』七女便說:『您剛才問我們有何願求,您是忉利天中最尊貴的天王,想必所有願望都能實現!姊妹們,說出自己的心願吧。』

第一女說:『我願得無根、無枝、無葉之樹,生於其中。』

第二女說:『我欲得地上無形之處、無陰陽之端,生於其中。』

第三女說:『當人們在深山中大聲呼喊時,便有聲音於四周迴響,而不知其所在;我願生於其中。』

釋提桓因說道:『且慢!這樣的願求我無法達成。妳們若欲作帝釋、梵王、四天王等,我都能幫妳們實現。但妳們現在所說之願,實非我所能知。』七女反問:『您是忉利天主,為天上之尊、有威神力,為何不能幫我們實現這些願望呢?就像一頭老牛一樣,既不能拉車、又不能耕田,對主人無益。』釋提桓因回答:『我因為聽聞妳們所說之偈,詞意甚善,所以特來聆聽。然而妳們所說之願並非我所能知,我只得坦言辭謝。』七女默然無對。

這時,空中有天人說道:『現在迦葉佛就在不遠處,何不前去請問迦葉佛呢?』七女一聽,大為歡喜,隨即與五百婇女、跟隨而來的國人,以及塚間喪亡、悲哀、啼哭者五百人,一同往見迦葉佛。

當時,迦葉佛正為無數千人說法,七女一行抵達後,各於迦葉佛前作禮,並退坐一旁。釋提桓因向佛稟白:『我因為聽到這七女所說之偈詞意甚善,如聞經法,所以特來聆聽。我詢問七女所願,七女便言:「我欲得無根、無枝、無葉之樹;無形之處、無陰陽之端;山中迴響,音聲四聞而不知其所在……」我當時未能理解,亦無法實現其所願;唯願世尊為七女解說。』

迦葉佛說道:『你問得很好!此事羅漢、辟支佛尚不能知,何況於你?』

於是迦葉佛便微笑,口中放出五色光芒,遍照佛土,此光又環繞佛身,從佛頂上而入。此時在旁的侍者便上前長跪,問道:『佛不妄笑,世尊微笑必有因緣,願聞其意。』

迦葉佛告訴侍者:『你看見這七女了嗎?』

侍者答:『是的,看見了。』

迦葉佛說:『這七女自從一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來,已供養五百尊佛,而後復當供養萬佛,於十劫後悉當成佛,皆同一字,號名復多羅賁,佛土名首陀波,佛壽三萬歲,人民的衣服、飲食皆如忉利天上所有;佛入涅槃後,教法住世八千年乃盡;佛說法時,將度七十五億萬人得菩薩及羅漢道。』

迦葉佛為七女受記時,七女踊躍歡喜,便住於虛空之中、離地二十丈,當她們從虛空下至地面時,悉皆化為男子,得阿鞞跋致。五百婇女、一千五百天人及人,見到七女化為男子,也非常歡喜,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;一千人遠離塵垢,得法眼淨。」

釋迦牟尼佛告訴婆羅門:「這七女為國王之女,富樂、端正、豪貴,尚不憑恃自身姣好而作綺飾、心生驕慢。為什麼呢?因為了知色身無常,不能永久存在。一切世間人皆因愚癡無智,故墮十二因緣、流轉生死。人之有生,皆由恩愛而來;從生致老,從老致病,從病致死,從死而致悲傷啼哭,得無量苦痛。既知恩愛是生死根本,當觀自身、他身,時時思惟身中惡露、涕唾、寒熱、臭處……種種不淨,色身一旦敗壞,則身肉為蟲所食,骨節支解,化為灰土。常當自念:『我身死時亦將如是。』不應憑恃自身姣好而作綺飾、心生驕慢,當念無常。若人布施行善,不自貢高、綺語,死後便得生於天上;若人行惡,死後則將入於泥犁。女人之中墮泥犁者多,即是由於心懷嫉妒、好故作姿態的緣故。」

婆羅門女聽聞佛陀的開示,踊躍歡喜,隨即解下身上珠寶,散於佛上恭敬供養。佛以威神之力令所散珠寶住虛空中,化作寶蓋,其中有聲說道:「善哉!如佛所言無異。」

這時佛於座上以足趾按地,三千大千剎土皆為之震動,光明遍照十方,百歲枯木皆生華果,乾枯的溝澗自然出水,箜篌樂器不鼓自鳴,首飾珠環自然發出清脆聲響,盲者得視,聾者得聽,瘂者得語,駝背者得以挺直而立,雙腳瘸廢、手足殘病者皆得復癒,顛狂者身心平正,遭毒者毒不能行,繫閉者悉得解脫,百鳥狸獸相和而鳴;拘留國中一切人民皆大歡喜,和心相向。

佛陀現此威神變化之時,拘留國王捐珠供養,踊躍歡喜;國王與百位大臣、婆羅門女及其眷屬,並及國中五百婆羅門,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;復有五百比丘得阿羅漢道,五百人民得須陀洹道。

佛說此經已,菩薩、比丘僧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、國王、大臣、長者、人民、諸天、鬼神、龍等,一切大眾皆大歡喜,五體投地,向佛作禮而去。(全文完)

典故摘自:《佛說七女經》

 

省思

四大假合之身,乃是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;而眾生愚迷,妄認四大為自身相,堅執為「我」,深生愛著,想盡辦法妝點自己,又於自他之間分別比較,心生嫉妒、我慢,乃至造諸惡業,遂致苦果。經云:「一切諸眾生,不得大解脫,皆由貪欲故,墮落於生死。」若能依佛所教,如實觀察自身、他身皆是不淨、皆是無常,便能漸漸將貪欲、愛著看破放下,而得解脫煩惱,出離生死苦海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