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起信论


(一)

  各位知识,今天是结夏第一天讲经,我们讲《大乘起信论》。

  一开始先讲唱诵的意义。刚才大众唱诵炉香赞和钟声偈,所谓唱诵利人天,要知道「唱诵」是以名昭德,一方面是赞叹三宝祈愿,透过赞叹佛、赞叹法、赞叹僧,祈求表达我们的心愿。二方面是共修,藉这个机会来统和大众的愿心,所以唱了炉香赞之后,就会感觉很平静、很安详。法会一开始先唱炉香赞,唱了以后保持肃静,心就定下来、静下来了,之后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就;因为一开始就是好的开始,有好的开始,就一定能成功。假使我们唱炉香赞,唱得心里都起烦恼,不知道自己在唱些什么,那就没有意义。所以唱炉香赞时大家要一起唱,不要有的唱、有的不唱,不唱就没有功德,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意义。这是一种共修,共修唱得好就能产生功德,这种功德就是一种和合一致的心力,所谓「佛力、法力、自性功德力」,三样加起来,就能产生感应、就是一种瑞相。

  很多人不了解,认为我们禅宗为什么要诵经?做法会?为什么还要唱诵?有这些观念都是因为不了解禅的道理。禅者佛之心,这念心一个是心之体、一个是心之用,禅就包含了心的体用,这些道理都要知道,如果不了解,一开口就是错误的知见。释迦牟尼佛席不暇暖说法四十九年,为什么不在那里静坐四十九年?佛难道没有禅?所以大家要了解,禅是多方面的,静坐是禅、走路是禅、唱炉香赞、诵经、持咒、穿衣吃饭、行住坐卧……都不离开这念清净心、安定心、慈悲心、清楚明白、处处作主的心,这就是心之体、心之用,这就是禅。

  祖师启发学人开悟,眼睛一动是禅、拳头一举是禅、拂子一竖也是禅……由这些地方来认识这念心、契入这念心,由此就知道不论动相、静相都是禅。这念心具足体、相、用三大,心的本体、相状、作用广大无限,故称体大、相大、用大。打坐的时候,这念心清楚、明白、寂然不动、一念不生,就是体大。我们在动的时候,起善念、修一切善法,诸恶莫作众善奉行,就是用大。由于修善断恶,而成就一切庄严的功德、果报,就是相大,这些道理大家要了解。我们早晚课诵,人在哪里、心就在哪里;唱诵时,大家心要一致、要和谐,要高就高、要低就低;要快就快、要慢就慢,这个心要清楚明白、不要含糊,这就是禅的作用,有了这些作用,心念一致,就能产生感应。这个心要能动能静、知进知退、知善知恶,始终能作主,这才是禅。不要「执一非他」,禅有体、有用,千万不要执着到一边去了,执着一点,就排斥其他的道理,这样对于禅的道理不但不能通达,而且还起了执着,偏到一边了,就会产生邪知邪见,修行就会走错路、走远路。

(二)

  在还没讲《大乘起信论》之前,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「抚尺」。抚尺与文镇不同,文镇,镇就是端端正正,不正要给它压正、扶正;写字、看书、看经时,用来压书、压纸就称之为文镇。抚尺是讲经用的,拍桌子引起大众注意的木块。抚尺的作用第一是警众,第二是降魔,第三是请益,第四是明心见性,这当中都是有很多道理的。

  佛法有事、有理,事就是一切要如法,例如我们放蒙山,乃至做法会,一切都要如法,依着这个法、这个规矩、这个原则来诵念、修行、共修,就会产生功德。诸法缘起,一切法要遇到种种善缘、清净缘才能成就;结夏也是缘起,要成就结夏的清净功德,就要具足一切外缘。像我们昨天举行了结夏的仪式,这个仪式很隆重、很慎重、很清净,一切都要有次序,不能颠倒,这些都是缘。外缘具足了,我们再依据这些规矩、仪式来诵经、持咒、静坐、讲经,就会产生共鸣、感应。一般人认为感应好像没有什么,其实没有诸法缘起、没有这些和合的因缘,感应也产生不出来。修行虽然不是在求感应,但如果都没有感应,就表示我们这个法、这个事情的功德还没有真正成就。有了一些瑞相,就知道这个功德已经有所成就了,虽然有了成就,我们也不要执着,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从因地中努力得来的。

  很多人不了解这些道理,认为我们修的是禅宗,禅宗不立文字所以什么都不要,这是错误的,哪有这个道理?我们这念心具足所有功德智慧、神通妙用,一切统统具足就称之为「禅」。所谓「百草头上祖师意」,什么事情都是有体、有用,大家要了解,这念心表现出来是多方面的,行住坐卧、穿衣吃饭,点点滴滴都有它的功用、都是禅。禅宗就是要先明白我们这念心,明白了之后,要在这个心上来用功、修行、学佛,不要走错路、走远路。

  所以禅是什么?讲出来,这个禅就成了言说;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,就是行住坐卧四威仪的功德;在诵经、放蒙山中表现出来,就是能超脱亡灵的功德感应。结夏讲经也是如此,讲经是结夏中很重要的法事,透过讲经阐明这部经、这个法门要怎么样去用功?它的道理在哪里?依据这些规章、层次来讲经、听经、来做这些事情,就能产生感通、感应的作用,这些都是禅。

  有些人不了解这些道理,听到外面邪知邪见的人一讲,便觉得我们是禅宗为什么要做早课、晚课?还要放蒙山、做超荐、做一切法事?认为做这些就不是禅,那就糟糕了。《金刚经》云:「是故如来说一切法,皆是佛法。」佛经上讲得很清楚,一切法都是佛法,诵经持咒、放蒙山、唱炉香赞不仅是法,而且都是出世法,有为法不执着,就是无为法!所以我们过去很多错误的观念,都要修正。

  举例来说,佛教中有些人作了一些小册子,这些宣传的小册子,里面提到出家众不要收徒弟、不要当执事、不要建道场……这些知见观念并不正确;假使对佛法没有融会贯通,看了这些小册子,心里面就会起障碍、心里中毒了,自己还不晓得。就像有些人听了这些话,还认为是金科玉律,觉得这个册子上讲得很对,出家就是要了生死、要成道、要证果,为什么还要当执事?还要讲经?还要弘法、建道场?于是在这当中就起了种种烦恼,结果到处去找道场,也找不到一个不用讲经、领执事的道场。所以这样的观念对不对?不一定正确。大家想想看,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这样执着不愿收徒弟,那佛法不就灭亡了吗?执着不建道场,自己却偏偏去住人家的道场,这不是自私自利吗?这些观念拿来一研究,就知道实在是讲不通,我们听到这些言论,假使不经过一番思考,就会中毒,已经中毒了,之后想把这些毒清掉,就不容易了。

  修行学佛,知见要圆融、要正、要净,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。今天在讲《大乘起信论》之前,提示大众规矩很重要,佛法假使没有规矩,也无法显出真正的正法,只有建立规矩,大众依着这个规矩来用功、修行、学佛,才能有所成就。譬如我们道场环境很好,大家一进到道场,第一个印象就觉得很清凉、很自在、很安详,使人心生欢喜,所谓「无情说法有情听」,这就是佛法,这个地方就是净土。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,七重栏楯、七重罗网、七重行树,我们这里很清净、种了许多树,这不是净土是什么?佛法有俗谛、真谛;有事、有理,心清净了,佛土就清净,大家要了解!

(三)

  《大乘起信论》是马鸣菩萨所作。马鸣菩萨在佛教历史中很重要,为什么称为马鸣?「鸣」就表示声音的一种共鸣。依据经中记载:马鸣菩萨生下来时,有一种感应、瑞相,一生下来所有的马都惊叫起来、悲鸣不已;如同释迦牟尼佛一出生,就有九龙吐水、天人散花,这也是一种瑞相。有些人不了解这个道理,听到这些可能还有一些怀疑;其实每个人生下来,多多少少都有些感应,如果这个人是迷迷糊糊的人,这一生当中也是迷迷糊糊,那生下来就是普普通通,没有什么感应,等于这个世界上一根草一样,谁也不知道你,任其生、任其灭。相反地,如果你是这世界上最名贵的树,所谓大树下面好遮荫,树比喻福报,有福报的人,才能够庇荫大众,自然就会产生瑞相、感应。

  马鸣菩萨一出生,第一个就感群马惊鸣。第二个是马鸣菩萨会弹琴,他没有出家前,一弹琴就会引起群马共鸣,等于中国有句话「吹箫引凤至,鸣琴唤鹤来」,箫吹得很好、琴弹得很好,外面的这些鸟都喜欢听,乃至于蛇也都来听,这些都是一种感应。出家了以后,马鸣菩萨登台说法,一说法又产生了瑞相、感应,一说法马听了都很欢喜、令马悲鸣垂泪不食七日,因此称为马鸣菩萨。

  马鸣菩萨是在佛入涅槃后六百多年出世,这时候外道兴起,邪知邪见的人很多,所以菩萨造《大乘起信论》,使未发心的人知道要发心;已经发心的,能发无上菩提心、证到诸法实相。造论的目的,就是为了使每个人都能了解如来佛的心境,能够证到如来佛的境界,这部论就称为《大乘起信论》。

  不论讲经、讲论,每一宗、每一派,讲经论都有一些道理、方法。像华严宗讲经的时候有十种方法,称为「十门悬谈」;天台宗讲经是「五重玄义」;唯识宗是「相对释」,以能所一对来解释经文。

  过去大陆上讲经有「祖师五法」,祖师五法包含:销文、释义、显理、举证、劝修,依据这个架构,把佛法简单扼要讲出来,就很实用。我们佛教学院讲经、讲开示,也要依据祖师五法这五个原则来讲经说法,这个方式比较适合现代社会大众。佛法就是要依据我们这个时代、依据人的根器来弘扬,才会产生最大的效果。现在的人喜欢快速、方便,所以我们在各个都市成立精舍,设立精舍是一个慈悲心,提供方便,使都市里的人能就近来听经闻法。目前由于居士的发心、大众的发心,前前后后、陆陆续续,我们已经成立了很多精舍,这是势在必行的弘法方向。

  虽然五重玄义里面的道理很好、很微细,但是现在的人没有这个时间、没有这个耐心、细心,也不容易听下去,所以我们讲经说法,就要本着祖师五法来讲经、开示;研究经教,就依据天台宗五重玄义来讲。

  五重玄义里面有很多道理,根据五重玄义就能把这部经论的精要、骨髓,衬托出来。我们研究《大乘起信论》,本着天台宗五重玄义的方法来研究,这样就比较微细,是针对出家众的专修,依据五重玄义的原则来讲,就很有意义,也更进一步了。

  佛法建立很多的法门,都是为了对治我们这念心。这部论是佛的境界,马鸣菩萨观察当时的社会型态、当时的佛教状况,作出这部论,适合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众生的根机;每一个人都想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这些修行的道理在论中都讲得很显明。

(四)

  天台宗讲经论以五重玄义来讲,一共分成五个层次:第一个是释名,第二个是显体,第三个是明宗,第四个是论用,第五个是判教。

  解释这个经的题名,就称之为「释名」。我们现在也一样先研究《大乘起信论》的名字,这个论的题名,等于我们人的名字一样。释名,解释自己的名字,是很有意义的,我们都有自己的法名,依据这个名字的含义、道理来用功,给自己一个警惕、期许,修行的方向就不会走错,这就是「释名」;我们现在讲经也是一样,要先知道这个经题的名称。

  有的人不了解,认为讲经就讲经,为什么还要释名?太麻烦了,这种观念就是心很粗,所以佛法中提到「众生的心是粗中之粗,菩萨的心是粗中之细,佛的心是细中之细」。不论是经、是论,这个题目就是一个法,所谓一法具足一切法,这个经题就把经里面的道理都包括在内,把一切道理统统讲得很清楚。我们看了这个论的题目,觉得很有意思,进一步深入研究,在这过程中心也细了,所以要先解释这个经题。

  「经题」就等于是一部经的中心、纲要,就像我们一个人的名字,知道这个人的名字,再一叫这个名字,马上就能找到这个人,这就是以名昭德。例如念佛,念阿弥陀佛,就是以阿弥陀佛的名号,来显出阿弥陀佛的性德,本具性德无量寿、无量光,证明念阿弥陀佛这个名,具足无量寿佛、无量光佛的功德;念本师释迦牟尼佛,念佛这个名,以名昭德,就证明佛具足有能仁寂默的功德。每个人都有一个名,依这个名称来显出这个人的位置,使我们能找到这个人,目的是在这里。《大乘起信论》也是一样的,从这个名来显出《大乘起信论》的内容,里面讲些什么?有什么意义?从这个论的名称马上就知道,所以了解经题是很重要的事。

  经题很重要,华严宗「十门悬谈」,讲一部经的题目就讲了好几个礼拜,实在很微细、也很繁杂,因为太长了,所以不适合现在这个社会现代人的心境。现代人的心比较粗,假使用「十门悬谈」,讲题目就讲了几个礼拜,但是经还没讲,可能对后面这个经文也没有什么兴趣了,所以我们现在不依华严宗「十门悬谈」,而是依据天台宗「五重玄义」来讲经。。

(五)

  我们现在依据天台宗五重玄义来解释这部论。「五重玄义」:第一个是释名,第二个是辨体,第三个是明宗,第四个是论用,第五个是判教。释名,就是解释这部经题的名称。辨体,辨明这部经是以什么为体。明宗,研究这部经的宗趣在哪里。论用,就是研究这部经的力用是在什么地方。判教,分析这部经是属于大乘还是小乘?属于藏、通、别、圆哪一教?这些是研究经教的一种方法。

  释名,就是解释《大乘起信论》这个论题名称。为了方便大众了解,将经题依人、法、喻来分类,总共有「三单三复一具足」,或称「单三复三具足一」。每个分类都有它的意义,知道的就温故而知新;过去只知道一个大概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,现在要更进一步,不但要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。

  「单三」,单独、一个就称为单。以人、法、喻三个格式,可分为单人立题、单法立题、单喻立题。

  「复三」,复就是双。所谓复三,是指在单三中,又再加入一个,就成为「复三」,可分为人法立题、人喻立题、法喻立题。

  「具足一」,人、法、喻,三个统统都有,所以是具足一。

  第一个「单人立题」,什么是单人?就是这部经题,是用一个如来的名号或菩萨的名号来立题。例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「阿弥陀」是一个如来的名号,佛跟阿弥陀都是人,单单以人来立题,所以是单人立题,这部经是以如来的名号,来讲这部经的道理,从经题就知道这部经的涵义,这是「单人立题」。

  第二个「单法立题」,单单以一个法来显示这部经。例如《涅槃经》就是单法立题,「涅槃」是一个法,佛所说的法都是方便,只有涅槃这个法是最究竟。涅槃可分为:有余涅槃、无余涅槃、无住涅槃、性净涅槃,都是这念心所证悟的境界;每个人都希望能证到涅槃,这是修行最高的境界。

  第三个「单喻立题」,喻就是譬喻。单单以一个譬喻来显示这部经的道理,称为「单喻立题」。例如:《梵网经》这个经题,就是单喻立题。梵网是一个譬喻,梵网在梵天的宫殿上,天上的梵网里面有光明宝珠,非常庄严清净、重重无尽、广大没有边际;用天上的梵网,来譬喻佛经中的道理,光光相照无有穷尽,有重重无尽的涵义,看到这个譬喻,就知道这部经的内容很殊胜、很有意义。

  第四个是「人法立题」。这部经的经题,有人、也有法。如来、菩萨、声闻、缘觉、祖师都是人,我们一看经题就知道,是什么人、什么法?例如《文殊问般若经》,「文殊」是人,「般若」是法;例如《六祖坛经》,六祖是人、坛经是法。这两部经的题目,都有人、有法,就称为「人法立题」。

  第五个是「人喻立题」:以「人」和「喻」来立题,就称之为「人喻立题」。例如《如来师子吼经》,「如来」是人,「师子吼」是喻。如来是果人,已经证到如来的境界,所以是果位上的圣者;一般人是因位上的人,所以我们现在都是因人,以出世为因,继续不断地努力,将来就能证到如来的果。师子一吼,能令百兽脑裂,表示这部经所说的是如来大法,能降伏一切魔外,能令修行人从小乘提升到大乘。

  第六个是「法喻立题」:一个是法,一个是喻;「法」就是修证的法门,「喻」就是譬喻,称之为「法喻立题」。例如《妙法莲华经》,「莲华」就是譬喻,「妙法」就是法,经中所讲是实相之理的妙法,莲华就是用来譬喻、显示这部经的功德殊胜,由这个经题,就能知道这部经的内涵。

  第七个是「具足一」:经题中有人、有法、有喻,三个统统具足。例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「佛」就是人,「大方广」是法,「华严」是喻;人、法、喻,都可以由这个经题表现出来,所以是具足一。

  释名,就是解释经题的名称,明白了经题的分类,就能明白经题的作用、意思。依据这七个分类,我们来分析《大乘起信论》这个论题,有二种解释:一种是以「法喻立题」,一种是以「单法立题」。「大」是法,「乘」是喻,并且这个论题上没有人,如此就能确定《大乘起信论》属于「法喻立题」;另外,「乘」也是喻,「乘」也是法,所以这部论也可以说是「单法立题」。

(六)

  《大乘起信论》,这五个字是一部论的总题,概括这部论的要义,从论题就能了解这部论的道理,以下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。

  第一个先讲「大」,论题这个「大」是指法体;这念心具足三大,所谓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三大就是一个。每个事物也都有体、有相、有用,譬如太阳,太阳的体是热量、能量;太阳的相是圆形的;太阳照到树有树影、照到万物就有万物的影子,这就是太阳的用。无论是阳光、影子、太阳的形相、热量,都源自于一个太阳,这就是一个。水也是如此,乃至一个人、一个茶杯、一个钟……每个法都可以用体、相、用来解释。

  《大乘起信论》是以我们本具的心性为体,体大就是法体,也称为真如自性,名相不同,但都是指这个心性,心之体是绝对的大,无有边际、没有限制,这个「大」跟世间所说的「大」不同。世间都是相对的境界,世间的大是因小而说大,例如从埔里来看,中台禅寺是大;可是如果和大陆五台山道场比起来,我们道场又是小,这就是以小说大。人跟人互相比较,也是有大有小、有高有低,这种大小是比较出来的,都不是绝对的大。

  这念心之体,广大无边、没有边际,同时也没有先后。如果这个大有一个开始,过去很小,慢慢慢慢长大,这个就是有先有后;世间上的人,乃至牛、鸡……都是如此,生下来很小,慢慢长得很大,最后终归会死亡,这都是先小而大、先前而后,任何一个法,如果有先后、先小后大,就属于生灭法,不是真正的大。

  《大乘起信论》所讲的体大,这个大当中有菩提、有涅槃,菩提涅槃就称为实相,这念心性没有边际,周遍法界,竖穷三际,无始无终,无内无外。师父说法、大众听法这个心,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,内外一如的境界,这个才是真正的大,这是《起信论》所讲的大。

  第二个讲「乘」,乘有运载之义。世间上的交通工具,不论脚踏车、摩托车、轿车、火车、飞机,乃至马、牛、骆驼……都有运载的功能。佛法有大乘、小乘,大乘就是菩萨法门,直截了当证到佛的心要,心量广大、法门广大,故称大乘。如同火车、大巴士能载的人多,跑得也快,所走的路也很广大,佛法的「大乘」,代表能够自利又能够利他,比喻能运载修行人,从凡夫到圣人境界,从小乘到大乘,从黑暗到光明,由烦恼到解脱,从此岸到彼岸,在这过程中需要一个方便的管道,依据大乘的道理、这个方便管道,就能达到最究竟的地方。

  「起信」就是明白这些道理,就要发起大乘的正信。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发心,发菩提心、发出离生死的心、发起大乘的正信,以佛法运载行人至各果地。依据众生根机,将佛法分成五乘佛法,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,运用这些方便的法,让我们生起正信,就可以由凡夫位到如来境界。如来境界是什么?就是法体。如来有三身,法身、报身、化身,大乘的道理就是运载修行人契悟法身,法身不离报身,有了报身一定有它的作用,作用就是化身。明白这些道理,就能产生正信,相信落实此理,能从凡夫位一直到如来的境界,对修行就能产生十足信心。

  「论」就是论断、判断,反复地推敲。由这个论来说明这些道理,使每个人都能产生信心,这就是《大乘起信论》的目的。

(七)

  这念心性有体大、相大、用大。每个人都有这念心之体,心体平等,离过绝非。这念心平等不二,不论凡夫众生、男女老幼、出家在家、蜎飞蠕动,一切蠢动含灵都有佛性,理上人人都是平等,这就是「心体平等」。「离过绝非」,这念心性远离过失、断绝是非,如同古德所说:「离过绝非,故曰佛性」,也就是当下这念心离开一切过失、是非,离开两边,就能契悟这个法体。

  因为有先知先觉的菩萨着论,我们才可以从《大乘起信论》了解体大。知道每个人都有这个心之体;知道这念心广大没有边际、平等不二、离过绝非。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了,除了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,进一步要确实了解、证明为何这念心广大无有边际?

  譬如我们人在台湾,有亲戚、朋友在大陆、美国、纽西兰,乃至世界任何角落,只要至心想念、专注一心,对方也会有感应。例如我们天天想念,担心对方的身体是不是健康?工作是不是顺利?忽然有一天梦到所想念的人生病了,打电话一问,果真是生病了,这就是心的作用,不受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河流山川的遮障,无论远近,这念心微妙的作用都存在。所以这个心不但大,而且妙,微妙难测,具足无量恒沙功德,这个就是相大。相即德相;大即周遍法界。

  这念心广大没有边际,没有东西南北;没有生、没有灭;没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所以能知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有些人生下来就能知道过去的事情,例如白居易一生下来就认识「之」、「无」二字,这些例子不但在中国可见,在外国也有这样的例子,这就证明这念心不生不灭,过去这念心和现在这个心没有差别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一般人记不住过去世的事?就是因为心中有烦恼、是非、名利,这念心竟像一潭浑水,浑浊掉了,所以显现不出这种作用;假使心清净了,证到了神通,马上就能知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

  所谓过去,不一定是指前世的事。每个人的心都有体大、相大,具足无量无边的恒沙功德。一般人从幼稚园读到大学、从大学到事业成就,这几十年的时间学了很多知识、技能。想一想,我们从幼稚园所学的知识,到现在还记得,从小到大所学的东西这么多,到底是放在什么地方?现代一般人会说是放在脑神经细胞,如果依据医学来看,细胞会新陈代谢,人的身体从内到外所有的细胞,每经过一段时间都会新陈代谢,脑神经细胞也是如此。如果这些知识、技能是放在脑神经细胞,细胞代谢掉了,那不就成了愚痴的人吗?为什么还会记得过去的事情?

  所以能够把过去到现在,这么多东西记下来,到底是放在哪里?如果说是放在脑神经细胞,神经细胞会代谢,这也解释不通。以佛法来讲,这念心有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就能解释得非常明白。以前学的知识、技能,乃至过去世的记忆,就是放在我们心当中、这个觉性、这个体大当中,要用的时候,就可以拿出来用;因为这个心之体是空性,广大如虚空、没有边际,具足无量功德。(待续)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