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惟觉谈禅 】:如何知而立行?
佛法中,有所谓“信、愿、行”三资粮,无论信、愿或行,都必须先有决心。佛法上说:“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”,上求佛道是修行的最终目标,必须有决心去求;度化众生是行菩萨道的必经过程,虽然众生根机不同,教化不易,必须要有决心和耐心。不仅修行学佛如此,做任何一件事情,也都会有困难,如果我们因为害怕困难而畏缩不前,就落入一般人所谓“畏首畏尾”、“瞻前顾后”的弊病,那么,任何事都做不好。
唐朝有一位白居易,人称白侍郎,任钱塘太守时,有一次经过秦望岭下的绿水桥,看到桥旁有很多人围着一位禅师请法,白居易觉得很奇怪,在这深山野外,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听闻佛法?心想,这位和尚可能很有修持。于是,白居易骑着马往人群当中走去,问道:“禅师,你坐在这个地方,相当危险!”这位禅师就是鸟窠禅师,鸟窠禅师一看,知道白居易是个自大、傲慢的达官显贵,于是说:“太守,你的位子,才是危险啊!”白居易一听,觉得很奇怪:“弟子位镇江山,有什么危险呢?”禅师回答:“薪火相交,识性不停,身心都不得安稳,那里不危险?”白侍郎接着又问:“请问禅师,什么是佛法最主要的含意?”这时鸟窠禅师针对白侍郎开示:“诸恶莫做,众善奉行。”白侍郎对佛法也有一些研究,马上说:“这个法,我老早就知道,不但我知道,连三岁小孩都知道。”鸟窠禅师知道白侍郎轻慢佛法,立刻又开示了两句话:“三岁小孩虽道得,八十老翁行不得。”白居易听了,心生惭愧,觉得禅师说法深入浅出,非常有理。于是对禅师说:“我现在已经有所了悟,想跟师父修行学佛,将来一定会来亲近师父。”然后就离开了。
鸟窠禅师知道白居易很有善根,但等了将近一年,白居易却一直没有回来听法?于是,鸟窠禅师来到白居易的公馆,刚好白居易在外应酬,鸟窠禅师便提笔写了一首诗:“笔刀为官四十年,是是非非有万千;一家饱暖千家怨,半世功名百世冤。”写完就走了。
不久,白侍郎回来,看到壁上的诗,忽然有所感悟,觉得自己这几十年来一直想修行,却因为看不破人情事故,放不下是是非非,于是恩恩怨怨没完没了。看了这首诗后,他马上下定决心,发了大愿,辞官跟着鸟窠禅师修行。
世间人都是因为心有疑虑、放不下,故不能知而立行,所以,我们若能看破、放下,必能有勇气、有决心地实际去执行。
修行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学会“放下”,放下之后,还要能“提起”,提得起、放得下,才是真正的菩萨行,才能得大自在。一般世间人都放不下,放不下的原因是看不破。因为不清楚每一件事情的真实相貌,被假相所蒙蔽,所以看不破;因为看不破,所以放不下。我们做任何事一定要学习放下,即说即了,即做即了,作人也是一样,人在那里,心就在那里。说话说完了就放下,做事做完了也放下,这样子身心就容易安定下来。
以前,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,有一位五通梵志,所谓五通,就是修行得定而有五种神通,“梵”就是清净的意思,修行清净的人称为梵志。这位梵志很会说法,说法的时候总有很多人来听,天上的人也来听,还有天女散花,甚至还感动阎罗王来听法。阎罗王听了法非常感动,但知道梵志的寿命已没有多长的时间,死了以后,不是升天也不是成道,而是要到地狱受审。阎王不解,这么能说会道的修行人,怎么会是这个果报?阎王深感忧愁,梵志看到了,就问阎王为什么烦恼?阎王说:“你说法说得这么好,感动天女散花,可惜你快死了,死了以后要到阎王殿来受审,因此我感到非常悲伤,对你放不下。”梵志一听,赶紧问阎王,有没有方法能得到解脱?阎王回答:“我自己也是在生死轮回当中,所以没有方法让你得到解脱,你可以去请教释迦牟尼佛。”
于是,梵志立刻拿了两束花,去供养释迦牟尼佛,一般的居士、信众,去供佛总是有所求,佛也一定会满众生的愿。梵志见了佛陀却说:“世尊,我不求名、不求利,我是来求道的。”佛问他:“道有大乘道、解脱道,大乘道是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、广积福慧资粮,要修三大阿僧祇劫,才能圆成佛智;解脱道是在我们这一生,就了生死、证涅槃。你是求什么道?”梵志回答:“世尊,佛道实在长远难求,我是求解脱道。”佛就讲:“好!那么你现在──‘赶快放下’。”梵志听了,弄不清要放下什么,佛说:“你手上的花要放下。”梵志仍然不懂,花是拿来供佛的为什么要放下?不过还是依教奉行,把花放下,两手合掌。梵志很虔诚、很恭敬地准备听释迦牟尼佛开示微妙法门。但佛陀又告诉他:“放下!”梵志一听,更迷惘了:“世尊,我已把花放下了,还要放下什么呢?”世尊说:“你这两只手也放下。”梵志就恭恭敬敬把手放下,但是心中充满了疑惑,不停想着:“花放下、手也放下,这是什么道理?我在洗耳恭听,为什么没有说法?为什么还要放下?这是什么意思?…”这时,释迦牟尼佛又说:“还要放下!”梵志就问:“世尊,我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了,还要放下什么呢?”佛说:“你能想的这个心也要放下。”
由于我们这个心放不下,不断地想过去、想现在、想未来,患得患失,心猿意马,所以始终是凡夫众生。梵志将能想这个心一放下,一念不生,马上就悟道了。
这个公案是什么意义呢?佛告诉我们放下花,就是叫我们放下外面的境界─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五尘境界。接着,这个手也要放下,就是放下五根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最后,这个心也要放下,不要颠倒梦想。也就是放下所谓的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这样子十二入、十八界便通通放下,就能见到自己的空性、觉性,进而能够得解脱、超生死、入涅槃,这是属于小乘的境界。所以,我们要学习放下,尤其是修行人,如果看不破、放不下,就无法得到禅定,也无法解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