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7
 
本期主题:正面思考的智慧







经云:“邪来烦恼至,正来烦恼除,邪正俱不用,清净至无余。”
正面思考是面对境界的清净智慧,
以佛法苦、空、无常的真理,如理观察筹量,
转烦恼为菩提,化恶缘为逆增上缘,
体现利他自利、双赢共荣的“心”视野。
正思惟--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  佛法告诉我们,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因缘和合就能产生业果。业,有恶业、善业、净业、不动业、白业。从业进一步而生的果报,有恶果、善果、清净的果报,以及无上菩提妙果;由因缘生业、由业感果,这就是因缘果报。所以如果因是正因、净因、善因,缘是净缘、善缘,无论学业、事业、道业都能成就。

  人生脱离不了因缘果报,善业生乐果,恶业感苦果,这是一种真理。如果过去常修善法、结的人缘很好,今生就能左右逢源;如果过去没有结到善缘,今生就要赶快去努力。如果前生没有结到善缘,今生又不努力,那就成了悲观的宿命论者,只能坐以待毙了。

增上修因 住于真实

  佛法讲的因果是最积极的,能知因识果,就能建立因缘、创造因缘,这就是真正的菩萨行。时时要检讨反省,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是什么因?对人、对事是什么缘?所谓“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”,要靠自己的努力。如果对他人都很客气,人家也会对我们很客气;如果自己不结人缘,反而怪别人对自己不好,这样自己的心胸就会愈来愈狭窄、心念愈来愈糊涂,无明烦恼一大堆,行住坐卧都不得安宁。

  除了知因识果外,还要面对因果、面对现实、不逃避责任。社会上一般人容易逃境安心,假使觉得所处的环境不好,就想逃离,另外找一个好的境界。但是“天下的乌鸦一般黑”,如果不能面对现实,永远是“这山望那山高”,走到哪里都是烦恼。要改变目前的因缘果报,就要靠现在的努力。别人对我不好,要先检讨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?要先从自己来改进,先对别人好,这样彼此之间的缘马上就能改变。此外,还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修种种善法。善法成就、三昧成就,就能改变自己的因果。所以,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,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。

  “法界”,就是指我们这念心。心想到什么地方,将来的果报就在这个地方。所以,一切都是以我们这念心作为源头所发动,将来就产生相应的果报,所以“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”,起心动念是因、所作所为也是因,经上说:“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。”所以,我们的思想很重要,时时刻刻都要有正知正见,时时刻刻都要调整我们的心念。

  能够知道调整自己的心念,就知道善调身心。调身、调心,这就是道,这是方便道。没有这个方便道,也没有究竟道。为什么呢?心当中没有烦恼,就是究竟;心当中清净,就是究竟;心当中证到无为法了,就是究竟。要想达到这个境界,先要从我们的起心动念开始下手。

如理思惟 恒顺善法

  三十七助道品当中的“八正道”,告诉我们要“正思惟”。什么是“正思惟”?就是“如理观察筹量,了无邪曲谬乱”。“如”什么“理”?如俗谛之理、真谛之理、中道第一义谛之理;如果是修对治法门,四正勤、四念处、四如意足……这些也是理。

  什么是“观察筹量”?心当中起了男女的贪爱,一起念,马上觉察,这就是“观察筹量”。贪爱的心平时就存在,这是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。习气有如贼人,当发现它的时候,要怎么转呢?就是要正思惟──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。

  观身不净,可以修九孔流不净,或是修三十六物不净、九想观,或是自我检讨反省。又如,起了无明、生了烦恼,发现自己的脾气很大,要如何对治?一方面,从现在起要修忍辱;二方面,要修四无量心或七周缘慈,用慈悲心来化除瞋心。修,就是想念、思惟,如理入观。

  “观察”就是返照自己,观察外境、观察心念、观察事、观察理。什么是观察外境、观察心念?譬如见到某个东西,经常想着这个东西实在很好,希望占有、希望得到。贪心一起,马上就思惟:“外境是无常、苦、空,这个世界有成、住、坏、空,一切众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……世间上的事物没有永久不变的,一切都是无常、都是虚妄不实的。”这样就是正思惟,就是“如理”。

  什么是观察如理?譬如,观外境不净、自己的身体也不净;外面一切人的心不净、自己的心也不净,内外都想一遍。这就是理。想,就是观照、过滤、思惟这个道理。假使懈怠了,就想:“为什么会懈怠?应该要精进才对!”所以,正思惟就是要如理;假使不如理,就是打妄想。

  再举例来说,师父赞叹某个人很有道心、很精进,你听到以后,心想:“这个人没有什么了不起!师父可能是故意抬举他、夸奖他,其实他根本没有什么功夫!”这就是嫉妒、仇恨,就不是正思惟。相反地,假使心想:“我应该赞叹他,向他学习!”这就是正思惟。

  凡事从正面观察,就是正思惟。“筹量”,就是比较。举例来说,知道自己的智慧不如人,就要赶快用功。别人只要听一次就听懂、只要读一遍就记得,自己听一遍不懂、听两遍也不懂,甚至听三遍也不懂,背一遍、背两遍……甚至背十遍也记不住,那就要更用功,如《中庸》云:“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”发心一定要学会。别人是自己的好榜样,要向他看齐。这就属于正思惟。所以,一件事情有正面、也有负面。从负面观察,就是烦恼;从正面观察,就是功德、就能得解脱。

  过去,印度有一位皇帝带着大臣上山去打猎。走了一段时间,肚子饿了、口也渴了,大臣就去摘了一些树上的果实,让皇帝充饥、解渴。皇帝拿到这个果子,准备用刀削皮,一不注意就把自己的手指削掉了一块,流了很多血。皇帝起了无明,就把大臣痛骂了一顿。

  大臣听到皇帝责骂他,说:“大王啊!你破皮流血,不一定是坏事情。”皇帝听了大发雷霆,说:“我不但流血,而且痛得要命,怎么不是坏事情?你这个蠢才真是跟我作对!”皇帝脾气一来,就把大臣赶回宫里去了。

  正在这个时候,山上来了一群野人,准备要抓个人去祭拜天神。酋长看到这个皇帝长得白白胖胖的,命令部下把皇帝的衣服脱掉,正准备要开膛破肚、挖出心脏时,看到皇帝的手正在流血,觉得很不吉祥:“把这种人献给天神,实在太失敬了。”就把皇帝放走了。

  皇帝这时才知道大臣所说是对的,觉得很对不起大臣,回到宫里就问:“我在山上大发脾气把你赶走了,你心中恨不恨我?”大臣回答:“启禀皇帝,我不但不恨您,还非常感谢您!”皇帝觉得很奇怪,问道:“为什么呢?”大臣说:“如果您不把我赶走,这群野人一定会把我抓去祭拜天神,所以我非常感谢您救了我一命。”

  由此可知,祸、福是不一定的。无论面对顺境或逆境,只要本着正念、本着正面的想法来面对、处理,做任何事情都能够成功,遇到坏的事情,也会变成好事;遇到好事,则会变得更好、更完美。佛法说:“万法唯心所造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