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名:

Email:

單位:

心得:

 

 

 

 

以前,有一個修行人,
雙手捧著一束鮮花,以最虔誠的心供養佛。
佛陀一眼即看出他的來意,便問:
「你今天來此供佛,是否心有所求?」
修行人就講:
「世尊,我只是個修道人,我什麼都不求,我只是求道。」

佛陀就告訴他:
「好!你既然是來求道,那就放下吧!」
於是,
修行人就把花放下,雙手合十。

佛陀又告訴他:「再放下!」
修行人覺得奇怪,
於是,把兩手也放下,

佛陀又說:「還要放下!」
此時修行人不解地說:
「世尊!花和手我都已放下,還有什麼要放下的呢?」
佛陀說:
「你有求的這念心也要『放下』。」

修行人,當下大徹大悟。



典故摘自:《五燈會元.卷第一》

 

上一頁

 
 

■小郭
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,過程好像在問路,問人某某地方在那兒。帶路人告訴你往前走,左轉,再右轉…… 可是道,無體無相,也沒有一個有形的道路可通達,有時有形的道路都不容易說個明白,更別說是「求道」。 經過佛陀很有智慧的指引,由外而內,到最後連有求這一念心都要放下,修行人才得以悟道。

■傳菲
在「放下」公案中,修行人以最虔誠的心用鮮花供養佛,他什麼都不求,只是求道。佛陀在他放下花及手掌後,再告訴修行人「你有求的這念心也要『放下』」,最後通身放下,當下大徹大悟。因為不生分別即是道,若「能善分別諸法相,於第一義而不動」,最後必能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,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。

■傳閒
1. 為什麼佛一眼就可看出他的來意?
為什麼佛陀要叫修行人放下再放下,究竟他要放下的是什麼?
2. 什麼叫做有所求、無所求,如何放下這有所求的心?

■傳亦
成長過程中,似乎只知道在學業上努力學習,學業上汲汲營求,尤其身處競爭的工商社會中,藉由追求名利財富來肯定自己的能力,滿足自己的欲望。心裡只知求個什麼、獲得什麼才不覺浪費生命,從來不曾想過要放下什麼、捨棄什麼,因此念頭總在得失間起起伏伏,始終是「心往外看」,盡著心外的塵境,終日忙忙碌碌,不能把心收回、反觀覺照。

圓覺經云:「一切諸眾生,不得大解脫,皆由貪欲故,墮落於生死,若能斷憎愛,及與貪瞋痴,不因差別性,皆得成佛道。」順境時就沉溺於五欲之中,不知感恩惜福;逆境來時又怨聲嘆氣,身陷其中難以出離,累生累劫的習氣染著使我們隨業流轉、六道輪迴,如魚游網、反反覆覆。

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們執著在會生滅的境界中,所以產生苦惱。而修行就是要我們放下貪瞋痴,放下妄想執著。「夫為道者,譬如一人與萬人戰」,勇於面對自己的習氣妄想,真的不容易。最後連有求的這念心也要放下,所謂「心不有處,妄緣無;妄緣無處,即菩提。」只有心不著相才能清淨無染;通身放下才能大徹大悟。

■滕六
「說道者多,會道者少」

■小丘
道,不可求,唯行始能得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