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305 期 |
|
本期主题:同事摄.菩萨行 |
|
当我们同在一起文/普南精舍研经禅修班学员 传怀 俗语说:「一样米养百样人」,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,有自己的个性、兴趣,虽是独一无二,却又「物以类聚」,往往喜欢跟能同理自己、想法相似、立场相近的人在一起,进而彼此影响。 佛法以「四摄法」度化众生: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其中的「同事摄」,即是观察众生因缘,投其所好,觉察对方感受,让他产生信任和好感,如此就有机会传递善法。观音菩萨就是如此,「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」,菩萨现三十二种应化身,和光同尘,随缘度众。 生活处处是道场,不论是在精舍、职场、家庭或朋友圈,人际互动都是一门学问,人际往来更需要落实同事摄,换位思考理解对方。例如:年轻时总纳闷,为何老人家聚在一起时,常聊身体病痛或保健方法?等到自己到了中年,也开始有体力衰退的感慨,终于理解老人家色身上的力不从心,于是懂得将心比心,给与方便,对他们多些体贴与关心;看到老菩萨很精进,内心更是赞叹不已。 从事教职,有时会遇到行为乖张,到处惹是生非,浑身像刺猬的学生,互动时剑拔弩张,自己因此身心俱疲,影响心情。但有时静下心思考,如果自己从小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成长,会有把握比他表现得更好吗?于是试着想方设法,聊他有兴趣的话题,与他对话时带点在地口气,彼此频率才能接上,并找事情让他发挥,得到课业以外的成就感……渐渐地,心力交瘁的时间减少了。教育虽没办法立竿见影,因为习气是日积月累而难调难伏,他们不见得短时间就会变得温顺,生活仍有风波,但至少自己曾站在他的方向,看见他所见的风景,陪他走一小段人生路,自己随缘尽分,也许未来某一天,因缘具足,一颗善的种子就会在某处悄悄发芽。 生活中要落实同事摄,必须摒除我执和我慢,放下身段,和其光,同其尘,做事富有弹性,随缘变化,不坚持己见。佛法八万四千法门,也是随顺众生不同根机,观察因缘时节,善巧度化,所以与农夫谈农务,与乐师聊弹琴,对小孩则讲故事。若各唱各调,则谱不成优美旋律;各走各路,也只会渐行渐远。想要摄化众生,影响他人,传递善法,终究要与他同在,感其苦、同其乐,方能走入他的心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