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0
 
本期主題:常行真誠 成就福慧







古德云:「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,必須真實心中作。」
真誠,是世出世間立身行道的基石。
待人處事常行真誠,專注一心,質直無偽,
如是踏實履踐,廣積福慧,人生一步一光明。


常行真誠 無事不成

文/普同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 法箴


  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以中台四箴行——「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」明確揭示了佛法在世間、做人處事的準則。

  「對事以真」,「真」即是實在、不虛假。人際往來是一種結緣的過程,若為人狡詐取巧,企圖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取利益,則「因地不真,果招紆曲」,終將受人輕視;反之,真誠待人處事,不僅能維持真實的人際關係,事業與道業亦能有所成就。在當前全球競爭與資源有限的情境下,真誠與利他的思想已成為企業優勢的一部分,亦是永續策略的重要祕訣,所以,常行真誠不是人際往來的技巧,而是具足智慧的菩薩行止。

  菩薩於一切法應無所住著,真正的菩薩行不依賴於外在的名利,也不受外界的評價影響,始終安住內心的真實清淨。如何真誠?從反省檢討、修正自己著手,在無偽地待人處事中成就,持之以恆,常行忍辱,無論境遇如何,皆能保持悲憫與正直之心,德行自然彰顯。古聖先賢與祖師大德,如岳飛、文天祥對國家的忠誠堅貞、虛雲老和尚於亂世中傳法度眾的一念真誠,皆為彰顯光明性德的典範。

  透過禪修課程,深刻體會「對事以真」不僅是對外界事物的真實認識,更是一種內在的覺察。在靜坐中如實觀照,不妄加評判,不為情緒影響,使我明白到自己許多時候的反應,皆受偏見與先入為主的觀念牽制,例如遇到困難時,往往急於解決,卻忽略了問題本身的真實性,覺察之後,更加冷靜客觀,這念心清楚明白了,便能真實看見問題本身,進而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。

  學員長是精舍與學員間溝通的橋梁,為協助學員融入精舍,肩負著聯絡關懷、環境整理、引導小組討論與法務布達等責任,當中常憶起師父的提醒:「精舍執事皆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」因而於各項活動中力行「四攝法」,與學員建立「真誠互信」的基礎。透過佛法討論、公案分享,藉境練心,也讓學員得以重新思考人生問題與解決之道。

  佛法云: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凡事真誠專注,與三業清淨相應,一念真誠,念念真誠,常行真誠,則無事不成。唯有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菩薩的真誠無偽,方能實現自他的究竟解脫!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