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1
 
本期主题:静气平心 临事不惊







心经常保持平静,如一潭止水一般,
动也如是、静也如是,
遇事能静观种种因缘,明取舍知进退,
动静闲忙,不失方寸,成就应物智慧,做生命的主人。


遇境不动 随处作主──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
  修行,一个是心、一个是境,心境能够调和,修行就能有所成就。心、境的关系如同主和宾,我们这念心是主,外面的境界是宾。外境虽然有很多变化,但万变不离其宗,只要我们能够把这个心掌握住、心能作主,就有能力把外面的境界转过来,就能逢凶化吉,遇难呈祥。这个心如果迷迷糊糊,遇到事情时先乱了方寸,就会被境界所转。被境界所转,自己就会跟着入到境界当中,入到坏的境界,就要受苦受难;入到好的境界,最后仍不免乐极生悲。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「睹境不动」,心不动,就能产生智慧,有了智慧,自然而然就能转境。

  外面的境界归纳起来,有「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」八种,称为八风。所谓「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」,这八种境界现前时,我们的心都要如如不动。如如不动不是傻瓜、不是迷糊,而是要有定力,定当中才能产生智慧,有了智慧,才能化戾气为祥和。相反地,如果我们听见风马上就是雨,盲从、附会,自己先乱了方寸,这样什么事情都做不好。

  除了保持定力,进一步要知道心、境本来就是一个,一切都不离这念心。禅宗所谓的「悟」,就是悟到如如不动、了了常知的这念心。如果我们的心清净、安定,如如不动,没有贪瞋痴,外面的境界就会转化成净土。要达到这个境界,平时就要熏习禅定,要契悟本心。

定心净心勤施功

  古德云:「菩萨从来不离身,自家昧了不相亲,若能静坐回光照,便见生前旧主人。」我们想要见佛、见菩萨,菩萨在哪里?佛菩萨就是我们这念清净心,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;只是我们这个心糊涂了、愚痴了、昏沉了,所以无法见到。如果我们静坐休歇片刻,心静下来,一回光返照,马上就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、见到这念清净心。

  古德云: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。」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我们每个人的心就像江里的水一样,江水澄清,就可以映照天上的月亮;如同我们这个心清净了,就能照物,能够产生出智慧。假使这个心昏沉、不平静、不清净,就像宝镜蒙尘,什么都照不出来,哪里能产生智慧呢?「万里无云万里天」,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青天,可是被云所遮,云就是烦恼、无明,如同佛法所说,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,遮蔽了我们的自性光明;如果万里无云,烦恼、执着没有了,我们本具的清净自性就会显现。

  凡夫众生不知不觉,从早到晚都在起心动念,善念很少,恶念、杂念、妄念很多。学佛以后,了解这些道理了,就要在这念心上去用功、实践。静坐时,告诉自己,这念心不要动。就像澄清一杯浑水,先要静止不动,水不动,慢慢就没有波浪了,水中的沙石、渣滓就会逐渐沉淀下来。我们坐在这里不起心、不动念,保持这念心不动,心中的妄想慢慢沉淀下来,这念心就宁静了。要在这个地方来认识自己、净化自己。

动静作主真不动

  修行,一个是悟道,一个是修道。悟到这念心很重要,悟了这念心,知道起杂念、起恶念、起邪见……起心动念都是不对的,明白无念、无为、无住,空寂、灵知灵觉这念心才是真正的自己,在这念心上净化、沉淀,就把路头找到了;找到这条路,还要继续不断地精进修道。进一步,要把沉淀在杯底的渣滓统统化掉,怎么化?定慧功深就能化掉。我们心里的无明烦恼是本具的,这些无明烦恼就像是不定时炸弹,遇到外面不好的因缘,这个炸弹就爆炸了。所以不要得少为足,要继续用功,静中养成,动中磨炼,不论动、静,都要在这念心上用功。

  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,例如在大寮里面,一方面做事,一方面这念心要保持清清楚楚;穿衣、吃饭、睡觉,这念心也要清清楚楚,不为外境所动,最低限度要做到八风吹不动,要这样来练心。师父说法,诸位听法这一念心,时时刻刻都要能作主宰,人在哪里,心就在哪里,行住坐卧,始终不离当前这一念心。

  修行就是要达到不动的境界。打坐是在静中养成,使我们的心能够定下来、能够安住,站得住、站得长。静中把工夫养成了,就可以带到动中去磨炼;由于有了动中的磨炼,静中的工夫就会愈来愈深;静中的工夫愈深,动中就不会失去方寸,做任何事情都有主张,进退有据,都能拿捏得很好,最后销归自性、归于自心,动也动得,静也静得,这就是真正的佛法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