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 台 山 月 刊 206 期 |
|
本期主題:禪與情緒管理 |
|
但得本,莫愁末
文/普覺精舍研經班學員 傳和 過去,我是個非常容易焦慮的人。時常因為焦慮,情緒會有極端的起伏,有時是極度高興,有時卻因為一點小事就憤怒到極點。漸漸地影響到與人的相處,也讓人際關係出現問題。在禪修班當中,從靜坐、聽經聞法,了解到焦慮的來源,以及化解的方式,也慢慢改善了這個狀況。 無明空燒 法水潤心 日常生活裡,因為心常處於焦慮,總是早上擔心下午的事情,今天擔心明天的計畫,甚至會焦慮到夜不成眠,整晚噩夢,讓自己身心俱疲,更遑論跟人相處,以焦慮情緒對人則是家常便飯。但因為愛面子,為了掩飾緊繃的情緒,不是表現出極端放鬆,就是非常容易生氣,只要發生一點計畫外的事情,就會發怒。自己覺得生氣得很有道理,但旁人只會覺得我很愛生氣,是個控制狂。如果是緣分較好的朋友,會體諒我、替我著想;但緣分普通的朋友,只會漸行漸遠,讓自己在團體中邊緣化。起初自己不以為意,直到非常體諒我的朋友都不太願意理睬我的時候,才發現事情的嚴重性。 當時有因緣至精舍上禪修課,師父慈悲提點,要找到焦慮的源頭,用功的法門就是靜坐。觀察焦慮從何而來,並且在靜坐當中修「慈悲觀──七周緣慈」,雖然起初對於七周緣慈並不相應,但還是勉強自己落實師父的指導,從靜坐中去發現問題。 幾個月下來,發現自己比較能控制焦慮所引發的情緒,漸漸地不會隨便發洩在別人身上。過去遇到時間緊迫的時候,往往會陷入焦慮跟怪罪別人的情境中,到頭來一事無成。現在卻可以控制自心的不安,讓自己沉著下來,把事情一件一件的完成,完成之後發現其實時間很充裕。仔細分析、思考之後,發現過去心裡只有自己的感受,不曾顧及其他人的感受,遇到逆境時,總是只想著自己很痛苦,沒有想到別人也會有痛苦,才會輕率地將情緒加諸在別人身上。藉由修慈悲觀,讓自己內心容得下別人,也才體會到慈悲觀的益處以及智慧。 萬法唯心 反求諸己 儘管焦慮不安的狀態有所改善,但並沒有真正找到焦慮的源頭,直到有一次禪七,當自我提醒要好好遵守常住規約,甚至自我要求到不禁焦慮起來時,在一次靜坐當中,忽然察覺到自己遵守常住規約,其實不是為了不要擾眾,而是為了要讓自己看起來很守規矩、是個配合度高的學員。這時才理解到,原來焦慮的來源不是外在的事物,而是根深蒂固的我執;所以我的問題是知見錯了,不是情境使然,是心念招感。 萬法唯心造!因為期許自己給人什麼樣的感覺,無形中逼迫自己達到所有的要求,在禪七當中是如此,生活當中焦慮的產生也是如此。每一件事情都要照著自己的想法,目的只是希望別人肯定自己;一旦不順己意就是怪罪別人,因為對方破壞了自己給人的好印象,也觸動內心深處的焦慮不安。體會這點之後,除了感恩與法喜之外,也深刻地反省、懺悔過去因為焦慮遷怒而受到傷害的朋友。 所幸日常生活中,能夠透過禪修調和身心,破除纏繞多時的煩惱,更感恩佛法的慈悲與智慧,體察到焦慮情緒的根源。藉由修持慈悲觀,讓心量增廣,看見其他人的存在與悲苦,才能夠改正並懺悔自己的過失,進而提升智慧,讓焦躁與不安徹底走出生命,迎向慈悲喜捨、自在安定的「心」生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