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「禪者,佛之心;教者,佛之口;律者,佛之身」,「禪」,是佛法的心要,是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真生命。
息妄想 識自本心
什麼是真正的禪修?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就是禪。我們的心當中有三個最大的煩惱和敵人。第一個是妄想,一坐下來就想東想西,患得患失。一般人不知道妄想是一個敵人,始終被妄想帶著走,心靜不下來。所以,禪修首先就是要止息妄想,使我們這念心如一潭止水、如一片明鏡,可以照天照地。
第二個毛病就是瞌睡、昏沉。人的一生有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睡眠及瞌睡,生活中常打瞌睡,這念心晦昧不明,也是在浪費生命。我們的心就像一杯渾水,裡面有泥沙,藉由打坐把泥沙沉澱到杯底,所以,打坐的時候,這念心要確確實實地沉澱下來,不能有絲毫的昏沉、迷糊,這是第一步功夫。第二步功夫,如果沒有昏沉、沒有妄想,但心當中無所事事,那就是無記、無聊,這是第三個毛病。所以要提起正念把泥沙去除,化腐朽為神奇,轉煩惱為菩提,這念心始終清明在躬,這樣修行就找到了方向。
把這三個毛病對治了,慢慢地心就清涼了,坐在這裡,一個鐘頭一剎那就過去了,就是坐到一支好香;因為這念心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,是一個絕對的境界。坐到了一支好香,明白了這念心,就是把真正的自己找到了,就知道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很有意義、很有價值的,我們的生命是無窮盡的,絕對不會浪費自己的生命。
一般人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要做,忙家庭、事業、學業……這些是責任,也是功德。但除了這些以外,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真心找到,知道能做、能說、能學的人是誰,這才是真正的自己。
老子論「道」與「學」提到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」學習知識和技能,是一個加號;修道,則是一個減號,要經常檢討反省,使煩惱減少。這念心真正達到平靜、寧靜了,心當中就有無量無邊的世界、無量無邊的功德和智慧,就能了解生命真正是無窮盡的。
心如鏡 照見萬法
一般人心當中有很多妄想,每天都在喜怒哀樂……種種情緒當中打轉,患得患失,如果不知道止息煩惱、妄想,任憑負面的念頭增長,最後可能就得憂鬱症,甚至想不開。現代人講究「情緒管理」;禪,就是最高的情緒管理,透過覺察、覺照、覺悟,自己管理自己。我們的心當中有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六個大的情緒,要如何管理?就是要管理自己的起心動念,時時刻刻覺性要存在,這念心一動就知道,是在起善念,還是起惡念。不但知道,還要能作主,最後要達到無念。無念,不是昏沉,也不是糊里糊塗的,無念是無雜念、無妄念、無昏沉,念念分明、處處作主,清明在躬,這個心就是我們的本心。找到本心,就找到自己了。
莊子云:「至人之用心若鏡,不將不迎,應而不藏,故能勝物而不傷。」「至人」是最高的智者,就是聖人。「用心」,起心動念、待人接物,這念心就好像鏡子一樣光明。鏡子當中沒有灰塵、沒有塵垢,放大光明,這是第一步。什麼是塵垢?心當中有人我是非、有貪瞋癡,就是塵垢。有了這些塵垢,鏡子就不光明,就失去作用了。所以神秀大師說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心當中有了煩惱,馬上檢討反省、慚愧懺悔、看破放下,這就是在擦掉心當中的灰塵。
鏡子沒有一點灰塵,就放大光明了,「漢來漢現,胡來胡現」、「相來則現,相去則無」,任何人、任何事都映現在這念心當中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;萬事萬物過去了以後,心當中不留一點痕跡。做得到,當下就是至人,不用另外去求。
「不將不迎」,得到了,也不高興;失去了,也不煩惱,保持心不動的境界,就像蘇東坡所說:「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「應而不藏」,過去就過去了,不計較,但心當中始終清楚、明白、作主。「勝物而不傷」,心當中清淨自在,不染一塵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無住生心」。
所以,第一步斷惡修善,是事。第二步,清淨心、菩提心、智慧心、平等心、不動心、超越心、絕對心、清楚明白的心,這是理。依著這個道理來努力,空間廣大,無有邊際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在我們這一念心當中,人生充滿了希望、光明、福報、智慧,這一生絕對不會退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