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4
 
本期主題:成功,來自實踐力







「有志者事竟成」,成功,是堅持不懈地努力所實踐的成果。
佛法云:「豈有天生彌勒,自然釋迦,不修而成者耶?」
實踐力如同佛法中的「精進度」,以精進調伏懈怠、懶惰,
鍥而不捨地勇往直前,必能步步邁向成功、迎向光明。


正精進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
  每個人都有懈怠的心,今天修,明天就不修了,斷斷續續;想打坐,一打坐心中又起煩惱;想看經,一看就頭昏腦脹;想聽佛法,一聽就打瞌睡……這就是精進心不夠。精進心要靠自己發心,不發精進心、勇猛心,心中始終都在妄想、昏沉當中。所以,修行就是要把念頭提起來、要抖擻精神,否則修行就不容易成就。

精進恆持應正法

  精進有二種,一種是「事精進」,一種是「理精進」。一般人多半在事上精進,不明白理。什麼是「事精進」?今天拜佛一千拜,念佛三萬、五萬,誦經二十卷,乃至持咒幾萬遍……這就是在事上精進。在事上修,必須要有恆心、毅力,才能達到目標,否則就會虎頭蛇尾。要有恆心,始終一如的努力;否則一曝十寒,要成道就不容易了。

  不僅是出世間的道業,世間任何百工技藝,也要有恆心才能成就。有了恆心,再愚笨的人也能成功;相反地,即使有聰明才智,但欠缺恆心、耐心,也難有成就。過去,有一位曬蠟師,在大殿當香燈,他怕蠟燭發霉,在六月大太陽底下曬蠟燭,結果蠟燭都曬融化了,因此大家都取笑他為「曬蠟師」。

  有一天佛學院招生,他想要開智慧,就去報考。佛學院特別錄取他之後,別人睡覺時,他不睡覺,從認字開始精進用功,到最後佛學院畢業,他最有成就,成為講經說法的大法師。不僅是出世法,世間人的成功,也都是靠精進而來。所以,人生的過程當中,要成就,就必須具備「精進」這個條件。

  釋迦牟尼佛有一世為能施太子,為了修布施,把宮裡的金銀財寶全部拿出來救濟窮人。皇帝知道了,將太子逐出,貶為庶人。太子並不因此而氣餒,仍然想幫助窮人,但沒有錢財可以繼續修布施,怎麼辦呢?他想到龍王有如意珠,如果能拿到如意珠,就能幫助窮人。龍王被能施太子的善心感動,就把如意珠送給太子。但其他龍群發現後,就把如意珠偷走。太子向龍群說:「快還我如意珠,不然我要把海水挑乾,得到如意珠才肯罷休!」龍群認為太子只是戲言,完全不理會他。太子每天挑水,挑了幾十天,筋疲力竭,只剩皮包骨,但他不惜性命,就是為了圓滿布施波羅蜜的功德。四大天王被太子感動了,前來幫太子挑水。四大天王有神通,幾天下來就把海水挑了一半,龍群嚇得不得了,趕緊送出如意珠。釋迦牟尼佛在無數劫中,就是生生世世如此不斷地精進,圓修六波羅蜜,最終成就佛道。

  修行不但要精進,而且要「正精進」。為什麼呢?假使精進的方向不正,原本想成佛,結果不但成不了佛,還變成了魔;本來想生天,結果到地獄去了。所以,除了精進,最重要的是「正」。三十七助道品當中,就包含「八正道」──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

  什麼是「正精進」?勤修戒定慧,修六波羅蜜,志趣菩提、涅槃,這些就是正。時時刻刻只起善念、不起惡念,只做善事、不做壞事,就是正。相反地,就是邪精進,就像前面是懸崖,假使不走還不會掉下去,由於精進走得快,反而很快就掉下去了。為什麼精進還會墮落呢?就是因為缺乏智慧,走錯了路頭。例如有些邪知見的宗教,認為自己所修的道最高,其實方向已經走偏,卻又執著自以為是的修法,結果,愈精進,所造的惡業愈多;造了惡業,業果成熟了就要去受報。

事理一如究菩提

  什麼是「理精進」?要以不生不滅心為本修因。即使每天誦很多經、拜很多佛,好像每天都有進步,這是事上精進,不屬於理精進。以生滅心用功,還是念頭在活動,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地攀緣,這是事上精進,還是與道隔了一層。以生滅心為因,將來所得的果報也是生滅的,因為有生一定有滅、有得一定有失。

  理,就是指不生滅心。以不生不滅心為本修因,將來就證到涅槃,就能成正覺。「本」指根本,以不生滅心為根本、為因地,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就是根本,不必另外去找。

  《圓覺經》云:「一切如來,本起因地」,「因地」就是因心。因,就是本具的佛性。以本具的佛性來作為因地修行的根本,這念心始終不打妄想、不落昏沉,始終能作主,這就是理上的精進、是大精進。

  悟了這個道理,就入了聖位,稱之為「入理聖人」,這時候念佛、打坐……修一切善法,始終不離當念。念佛從這裡念,誦經也從這裡誦,古德云:「一切法無不從此流,一切法無不歸還此法界。」歸還什麼法界?理的法界。修了以後不執著修,念了以後沒有能念、所念,始終當下一如,這就是無功用行。無功用,就是大功用、大精進。契入了無生之理,隨拈一法皆是佛法,事即理、理即事,事理不二、事理無礙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