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3
 
本期主題:心安即是家







世人朝朝暮暮經營,只為打造安定的避風港,
卻昧昧昏昏白了頭,甚而迷失心的方向。
古德云:「心安茅屋穩。」
心安,萬物靜觀皆自得;心安,自性之家朗朗現前!
故經云:「唯有佛菩提,是真歸仗處」。


覺悟,回到自性之家

文/見凌法師


  出家所為何來?為求了生死,如何了?唯有「覺」。《法華經》提到,諸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,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佛知見者,覺也。從佛陀時代,即有無數行者非常努力,只為了解脫生死。

都攝六根心寂靜

  《法句譬喻經》中記載:過去佛住世時,有一比丘發心遠離塵囂,來到鄰近河邊的僻靜森林,獨自一人於樹下靜坐,過著寂靜的生活,希望道業有所成就。不過這位比丘,外在看似無求,但心中的欲望總是蠢蠢欲動,或為飲食之好惡、或為人事之順逆,心念隨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外境起伏不定,時而歡喜、時而憂愁,心中始終無法安定。

  十二年的歲月過去了,這位比丘依然沒有得道,於是心生煩惱。此時,佛陀知道這位比丘得度的因緣即將到來,就化作一位沙門,與比丘一起精進用功。一天,兩人同時看見一隻烏龜從河中爬上岸邊,恰巧來了一隻饑餓的水狗急於覓食,一看見烏龜,張口就咬,烏龜為了保命,急急忙忙將頭、尾、四肢往殼內收。水狗以前爪撥弄龜殼,發現莫可奈何,就放棄遠去。化沙門以此勸告比丘:「藏六如龜,防意如城,慧與魔戰,勝則無患。」比丘聽聞此偈心開意解,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。因此,真正要了生死,唯有將心念向內返照。

  《楞嚴經》云:「聚緣內搖,趣外奔逸,昏擾擾相,以為心性。」凡夫眾生心念向外攀緣,於是起惑、造業、受苦,始終無法安定。安心之法,唯有收攝六根,把心收回來,安住於覺性上,才能夠真正體會心是安定之至寶。

晝防六賊夜惺惺

  愛惜自己,從謹慎守護身口意做起!經典中,佛陀舉了一個譬喻,智者當謹防身口意,猶如將軍固守城池一樣,當知城外盜賊伺伏,覬覦城裡的財寶,唯有勤於操兵演練,不讓賊人有機可乘;倘若掉以輕心,即使只是片刻鬆懈,一旦城門失守,賊人伺機大舉入侵,生命財產損失,將難以彌補。修行如澄濁水,是一步一腳印的功夫,「心是根法是塵,兩種猶如鏡上痕,痕垢盡除光始現,心法雙忘性即真。」修行不離「根」、「塵」,於二六時中「守志奉道」,收心返照,依法自省——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」,落實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才能擁有真正的安樂。踏踏實實地把心安住於正法,清淨身口意三業,即是燃起覺性之燈,找回自性之家。

  讀誦經典、翻閱祖師生平,乃至於從學佛到出家,一路聽聞諸佛、祖師、開山祖師精進勤苦、不惜身命,於因地上廣修六度萬行,不捨一切眾生的因緣、弘願。深覺自身所行所作皆不足,「佛說一切法,為治一切心,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。」法水三千,滴滴潤心田,一一依法返照的當下,洗除煩惱塵垢,更覺「寂寞清真之境,愈久轉增趣味」。今生何其有幸,得遇大善知識,依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座下披剃出家,能安住於中台道場,聽聞至真至貴之佛法真理,當願終生奉行於正道,依四弘誓願——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,成就「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」,以自性之光,光照法界,接引眾生走向覺悟,回到自性之家。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