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
 
本期主題:恭敬謙讓,和諧人生






古德云: 「君子之事上也,必忠以敬,其接下也,必謙以和」,
六祖大師亦言:「讓則尊卑和睦,忍則眾惡無喧。」
以虔恭之心敬上念下,人與人之間自能相互敬重、和悅相親,
社會才能真正和諧安定。



放下人我真恭敬

文╱普新精舍研經班學員 傳中


  學佛以前,自己的性格較孤僻,不習慣和人有太多的互動,總覺得只要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就好,因此,常常一不小心得罪他人而不自知。有時候甚至還覺得,不應與一些有利害關係的上司、長官太過親近,好像親切融洽一點,這樣就有曲意奉承之嫌。殊不知在暗自孤芳自賞的同時,別人也覺得我孤立不群難以相處,無形中也少了許多助緣。

  在精舍上禪修班之後,才發現是自己的觀念偏差,「位卑則足羞,官盛則近諛」請教地位低、年紀輕的人感覺很丟臉;請教有所成就的高位者,又嫌自己阿諛。不論哪種情況,都無法做到恭敬請益、不恥下問。面對這些境界,心當中是是非非,煩惱無盡,做事也難有成就。直到有一次上禪修課時,師父一句:「不見他非我是,自然上敬下恭,佛法時時現前,煩惱塵塵解脫」,猶如醍醐灌頂般,令我心開意解。原來恭敬不在於表相,而在於一顆清淨無染的心。

  如同經典中五通梵志向世尊請法時,世尊要梵志放下花,放下恭敬合掌的雙手……最後,連能想的這個心都要放下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眾生皆是未來佛,皆有佛性,都應該平等恭敬。古人言:「十四沙彌解講經,似師年紀秖?瓶,沙彌說法沙門聽,不在年高在性靈」,我們往往囿於年紀、相貌、地位等分別,過度自我膨脹,輕則潛藏不尊重他人的意識,重則驕傲自矜,自讚毀他,不可不慎。

  《論語》提到「君子敬而無失,與人恭而有禮。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。」以恭敬心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,使行為合乎規範,就不容易做錯事、走錯路。而恭敬謙和的人,由於尊重他人,不論走到哪裡,都能交上朋友,與眾生結下良善的因緣,善事也就更容易成就了。期勉自己時時覺察、覺照,於生活中具體實踐恭敬,以恭敬消弭心中的人我是非,端恪一心禮敬三寶、孝敬父母師長、忍讓他人、謙卑處事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