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 台 山 月 刊 202 期 |
|
本期主題:恭敬謙讓,和諧人生 |
古德云: 「君子之事上也,必忠以敬,其接下也,必謙以和」, 六祖大師亦言:「讓則尊卑和睦,忍則眾惡無喧。」 以虔恭之心敬上念下,人與人之間自能相互敬重、和悅相親, 社會才能真正和諧安定。 |
放下無求降慢心
文╱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材法師 學生時代,有一次指導學弟妹課業,當時因為自己的觀點不斷地遭受到學弟妹的質疑,一氣之下憤而步出研究室,決定不再教了。當自己走出戶外,靜下心來,恍然警覺到自己的無知和情緒失控。心中困惑著,原本當初歡喜地和學弟妹討論功課,為何自己會突然生氣呢?明明想幫助他們解決課業問題,為何當自己受到質疑時,就不想再教導了呢?到底自己是真心、無所求地想幫助學弟妹,還是藉由幫助他們來凸顯自己呢? 反省檢討自己的因地發心,初初開始,純粹想幫助學弟妹解決課業問題,並不期望獲得任何回報。但內心深處,卻隱藏著「我是學長,你們是學弟妹」、「我懂得比你們多」、「是我在幫助你們」等,種種「我執」的認知。當這些自以為是的認知受到挑戰時,覺得「我」不被認同,為了固守「我」是對的,不自覺地講話音量愈來愈大聲,乃至引發瞋心煩惱,導致雙方不歡而散。 傲慢故我罪即生 這些自以為是的認知,背後隱藏著我執、我慢等煩惱。因為自我驕慢,才會以為自己懂得比別人多;因為執著「我」是真實的,所以當別人質疑「我」的認知時,等於質疑「我」;因為傲慢,當心中的優越「我」反覆遭受侵害時,便不想再教導幫助對方。這不就是有條件地幫助人,期望別人認同優越的「我」嗎? 經云:「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無比。」《六祖壇經》中,法達法師因執著誦了三千部法華經而生慢心,縱使修行多年,始終法不入心。經六祖大師的開導,方知一切罪過,根源於執「我」,因為我執,進而執我所,而有「我的」功德、「我的」修持、「我的」名聲……,在我執中計較分別,乃至於造作種種罪業,即是「有我罪即生」。 平等無求心清淨 「我」只不過是個因緣和合的假名。隨著因緣轉換,「我」的身分,有時是教師,是助人者;有時是學生,是受助者,有時候又是其他的角色,沒有一個固定不變「我」的形象,也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「我」。既然如此,何須再執著「我」呢?自己當時所執著的「我是學長,你們是學弟妹」,也是因為誤將「我」視為真實不變,進而在人我之間,起種種的妄想分別,只是妄上加妄,徒增煩惱而已。 再者,所謂教學相長。教導別人的同時,自己也在學習。當教導者同時也是受教者時,究竟是誰懂得多?誰幫助誰呢?世界武學黑帶風雲名堂光榮榜大師,中台禪寺武術總教練曾文鐵曾說過:「人愈是厲害,愈是要謙虛。」他指出,「在教學過程中,實際上是學生在教你。被學生問到不能回答了,才能真正學到東西。教練,就是『教學也要練』。」可見,教學過程中,指導別人的同時,自己也在學習,教師即是學生,助人者即是受助者。唯有看破我相、人相,不執著我在助人,不執著所修的功德,無能修所修,能所俱空,才是真正的功德。 了達人我皆是虛妄,放下心中的執著,以平等心、謙虛心、無所求心,看待周遭一切人事物,心中的我慢煩惱頓時消散。取而代之的是,無限的感恩,感恩境界的提醒,幫助自己發覺隱藏在心中的煩惱執著;感恩三寶,讓自己能聽聞佛法,如理思惟,降伏自心當中的無明煩惱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