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 台 山 月 刊 201 期 |
|
本期主題:感同身受的慈悲 |
|
光明「心」世界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受法師 忙了一天,手機也滑了一天,工商社會,科技發達,許多溝通連繫是用電腦、手機、網路而完成,日復一日,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愈來愈制式化,令彼此互不了解。許多人在面對任何事物都逐漸以自己為出發點,對生命所能看到、理解到的也愈來愈狹隘窄化。我們都期望大家能了解自己,卻不知道凡事有因有果,懂得替別人著想,別人才能理解、接受自己。 《華嚴經》云︰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人世間要經歷生、老、病、死,無常的變化,過程中有許多的苦難、無奈。釋迦牟尼佛以慈悲心發願度眾,正是因為看到了世間的苦難,感受到眾生的苦,發願要令眾生離苦得樂,因此發起慈悲心、菩提心,在長期努力中,圓滿成就佛果,只為救度一切受苦眾生。正如同開山方丈惟覺安公老和尚廣設精舍、開禪修班,只為在暗夜中點亮大眾心燈,為大眾在心田中種下菩提種子,期望我們都能轉迷為悟。 感同身受 拔苦予樂 《觀無量壽經》云︰「諸佛心者大慈悲是,以無緣慈攝諸眾生。」慈悲,是感同身受的心。因為慈愛眾生,並給予快樂,稱為慈;同感其苦,憐憫眾生,並拔除其苦,稱為悲;慈悲為萬善之基本、眾德之伏藏。眾生和諸佛菩薩同具清淨佛性,只為眾生在迷,佛菩薩是覺,眾生迷失本性,心向外追求,攀緣於虛妄的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沉迷於假有的榮華富貴,以苦為樂,如飛蛾撲火自焦自爛,如蠶作繭自纏自縛,生生世世六趣輪迴,永無出期。諸佛菩薩以大悲心,開演妙法,即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,接引眾生出離三界火宅。 發自內心,真誠對待他人,就是善待自己。許多人因為經歷相同的事件,所以能明白同樣遭遇的人,內心的處境;也有人雖然無法理解、體會他人的情況,但是就是陪伴在旁幫助他。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呢?因為大家都有一顆慈悲的心、替人著想的心、感同身受的心,這些都是源自我們佛性良善的作用。明白這些道理後,就要努力提升自己,關懷周遭的人,讓彼此的道業均有所成長。 慈悲喜捨 利他自利 非洲熱帶雨林一隻小蝴蝶拍拍翅膀,可能在北美洲掀起巨大颶風,這就是科學家發現的「蝴蝶效應」理論,以佛法的角度來看,就是法界緣起,法界互通互攝,因緣果報昭然不爽,利他即是自利、害人就是害己。想要社會安定,除了以法律來規範以外,最重要的是從淨化內心開始,所謂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;人人有座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」,心清淨了就是佛、心不動就是佛、心無染著就是佛;慈悲心、智慧心、平等心就是佛;知慚知愧,檢討、反省、改過就是佛。人人起善念、說好話、做善事,人間就變成淨土。 人除了物質生活,還有精神生活、道德生活、倫理生活、功德生活,這些都屬於有為法,而最高的無為法,也離不開有為法,有為法不執著,當下就是無為法。發起慈悲心,理解他人,捨去心中的貪欲,少一分冷漠,多一分關心,在利他中,就能體會無我的「法喜」,以慈悲心自利利他,創造圓滿光明的未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