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 台 山 月 刊 200 期 |
|
本期主題: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|
|
心包太虛 量周沙界
文╱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髦法師 想必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,自己身旁的某個人,令人感覺特別溫暖,親近他時有種說不出的舒適、安全感,相處起來毫無壓力……這些人有什麼共同的特質呢?仔細觀察,不難發現,他們總是能夠包容、體諒他人,並以一種廣大、平等的心量來面對一切。 心量之所以狹小,根本的關鍵在於只看到「我」。從小我們就被灌輸一種「我」的觀念,從我的玩具、我的書包,到長大後我的車子、我的房子……,世人以此概念建立起家庭、社稷,漸漸地我們的心也因此變得狹隘,以自我為中心,茫然不見他人。修行即是練習從「小我」到「大我」,及至「無我」的過程。 心量,是可以訓練的;忍讓,則是訓練心量的第一步。在每一次煩惱生起時,閉上眼睛,深吸一口氣,先忍一忍,在忍的過程中,細細地體會、觀察我執的樣貌,我執被侵犯時,恐懼、憂愁或憤怒占據心靈時,試著反問自己:「我真的這麼在意嗎?我到底在執著什麼?這就是『我』的全部了嗎?哪個才是真正的我?」藉由如是思惟,慢慢地磨掉我執,從初初開始的伏忍,到最後的不忍而忍、忍無所忍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,盡皆不取不捨,亦不染著,心如虛空,名之為大。」當心中不再有「我」的時候,這念心,與空性相應,盡虛空,遍法界,無一不包容。 我們這念心,本該廣闊如虛空,能含萬象,如大圓鏡般,能照萬法,只因妄想執著而障蔽,畫地自限,將此五蘊身心執為「我」的一切,故《楞嚴經》云:「不知色身,外洎山河,虛空大地,咸是妙明真心中物。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,唯認一浮漚體,目為全潮,窮盡瀛渤。」了解心性、空性的道理,才發現,原來外在的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無一不是由這念心中化現;而世人汲汲營營、斤斤計較的那些瑣碎事物,好似深執大海裡的小水泡,而忽視了廣無邊際的海洋。 崇山峻嶺,海天遼闊,仰觀宇宙之大,俯察品類之盛,天地之間,人是多麼渺小的存在。每每親近大自然總覺心曠神怡,古人謂:「仁者樂山,智者樂水」,當我們的心被凡塵俗事給束縛時,不妨看看天地,感受大地虛空那不取不捨、無染無著的境教,體會天地與我同根、萬物與我一體的自在解脫境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