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
 
本期主題:為有源頭活水來







「半畝方塘一鑑開,天光雲影共徘徊;
問渠哪得清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。」
妄想心、執著心歇下來了,這念心自然靈明寂照,
本具智慧現前,如同清澈的泉水源源不絕。


禪七的意義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
  佛法告訴我們,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金礦、一個寶山,就是本具的清淨心。要找到這個寶山,必須經過「開、示、悟、入」四個階段。經云:「譬如闇中寶,無燈不可見。」「寶」在哪裡?就在我們的無明煩惱當中、在我們的五陰當中,把無明煩惱化掉、把五陰轉過來,「寶」自會顯現。

開示悟入佛知見

  諸位能聽法這個心、能見這個心、能說話這個心、能經營事務這個心,就是寶。所以要安禪靜慮,禪七期間,七天的開示、七天的禪坐、早晚課誦,經過善知識的指點,心水沉澱下來了,就見到本具的佛性、清淨心,這是屬於「開、示」的階段。

  見到了這個心,但還是在煩惱當中,有時候見、有時不見,這個寶還不能自己受用。所以,繼續不斷地用功,直到沒有一點昏沉、沒有一點妄想,坐到一支好香了,得到輕安,就可以入寶山、親自取寶,這就是「悟、入」。這個寶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,要看我們淨化這個心到什麼程度,這就是功夫。

  宋朝理學家朱熹也了解這個道理,他說:「半畝方塘一鑑開,天光雲影共徘徊;問渠哪得清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。」「方塘」,就是指我們這個心。「一鑑開」,一剎那間心地開明了。「天光雲影共徘徊」,打坐時看到很多境界,都是我們心意識裡面的種子,不要理它,它來給它來,它去給它去,就像水面上雲的影子一樣。這些境界過去了,感到身心輕安,很平靜、很快樂。「問渠哪得清如許?」為什麼這麼恬淡、這麼安然、這麼愉快呢?「為有源頭活水來」,因為我們的心有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功德,這就是道。

  悟到這個道,只是一個開始,還要繼續用功。用什麼功?就是無功用行,不用功就是真正在用功,什麼都放下,「不將不迎」,無論看到什麼境界,都不理它,就是繼續用功,這就是心地功夫。所以要在心上用功,如果不知道在心上用功,就像冷水泡石頭,坐十年、一百年都沒有用的。

  所以,妄想來了,要堅住正念,不理它,如禪宗祖師所說:「南臺靜坐一爐香,終日凝然萬慮亡;不是息心除妄想,都緣無事可商量。」不對治、不理它,是因為妄想本來就是虛妄的,不理它,妄想自然而然就會停止;就像打籃球一樣,繼續拍它,球還會再跳,始終沒完沒了;你不拍它,球自然就停下來了。

依心起修性圓成

  打禪七,七天坐在禪堂,直截了當,以心為主,以心為本。心清淨了,就是佛;心空了,就是道。不過,心清淨、心空,也有程度上的差別。我們坐在這裡,第一,不打妄想;第二,不落昏沉;第三,清清明明,一心不亂。

  打坐一個是定、一個是慧。定,就是不要攀緣、不要想東想西。古人說:「澹泊以明志,寧靜以致遠。」「運籌策帷帳之中,決勝於千里之外。」這念心靜下來,什麼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。進一步,還要淨,就是淨化我們的心念、淨化身口意三業。怎麼淨化?把心當中的煩惱轉識成智,保持正知正見,這就是淨。所以,靜,就是定;淨,就是慧。定慧不二這個心,就是無上菩提心。

  禪修靜坐是長遠的事情,要靜中養成、動中磨鍊;在動中磨鍊,又在靜中養成。動也動得,靜也靜得,這就是功夫。禪七只是告訴大眾一個方法,日常生活中,每天晚上要靜坐二十分鐘、三十分鐘,假使不練習,這個心就會散掉。所以,禪七當中知道方法了,以後無論在什麼地方、無論什麼時間,心都能保持寧靜,這樣家庭也是道場,公司也是道場。為什麼呢?這念心保持定、慧、覺,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慌張、混亂,這念心都能產生微妙的作用。

  修行沒有別的,就是生處轉熟、熟處轉生。什麼是生?什麼是熟?過去對於妄想、對於名利財色……對於一切世間法都很熟,都想追求升官發財,都想要好的家庭、好的事業、好的成就。但是,對於打坐、誦經,就很陌生。現在了解佛法的道理了,就要生處轉熟、熟處轉生,把過去的妄想、是非慢慢看淡,打坐、誦經等修行的方法要慢慢熟悉,發長遠心,慢慢練習,先苦後甜,這就是最好的理路。

  所謂「禪者,佛之心」,禪七就是一個「歇」字,清楚明白,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,心靜下來了,清淨心現前了,就是禪心、就是佛心。今生能夠聽聞佛法,是過去的善根、慧根,繼續不斷地學習,繼續不斷地提升自己、淨化自己,生命就是無窮盡的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