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 台 山 月 刊 198 期 |
|
本期主題:人生,因付出而成長 |
|
莊嚴菩提之道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編輯部整理 佛法上說:「三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。」如何修福慧?就是要有布施的心;假使沒有布施的心,就不容易增長福德。布施,是在捨我們的慳貪。假使我們心有慳貪,就要修布施法門──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施捨一切,我們的貪心就沒有了。 施捨身財除心垢 凡夫眾生愛惜自己的身體、放不下身形,有了執著、有了慳貪,心就不清淨,無法與清淨心相應。為了使這念心清淨,就要訓練自己、磨鍊自己,先從財布施開始,接著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到最後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生命也布施出來,對於自己的財產、身體、生命,沒有一點愛惜與不捨,這樣就把慳貪心完全捨掉了。 釋迦牟尼佛在《悲華經》裡講得很清楚,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我捨身命的地方。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菩薩道時,所有財產、親眷……乃至頭目腦髓,一切都捨,這就是布施波羅蜜成就。 不但成就布施波羅蜜,還要「三輪體空」。什麼是「三輪體空」?以布施而言,就是指能布施的人、布施的對象、所布施的東西。了解「三輪體空」的道理,沒有能、沒有所,當中也沒有布施的東西,乃至沒有布施的人、對象,一切法緣起性空,如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」了解空性,才是真正的菩薩。 布施,有事、有理。有些人誤解「空」的道理,認為既然諸法皆空,就不用修布施了,這也是錯誤的。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,進一步還要修一切善法,無論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都要修,修了以後不執著福報、不執著法門,這才是真正的般若。證悟空性,就是破我執;進一步三輪體空,就能破法執。 布施,有大捨、中捨、小捨,所謂「大捨如火燭在前,中捨如火燭在旁,小捨如火燭在後」。什麼是大捨?一切身命財產都能捨,沒有貪、瞋、癡,沒有我執、沒有法執,能所俱空,就與無為法相應。所以「大捨如火燭在前」,什麼事情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,無論是俗諦、真諦、中道第一義諦,都能了解,這樣心就淨化了。 「中捨如火燭在旁」,什麼是「中捨」?舉例來說,有些人施恩布德、廣結善緣,目的是要普度眾生,增長自己的福德、智慧,這是有所求、有所得。所以,中捨就是一方面修福德、一方面修布施,藉由修布施增長福德,有了福德再繼續修布施。 「小捨如火燭在後」,俗話說:「無事不登三寶殿」,一般人在運氣不好、身體不健康的時候,就來求佛、求菩薩,希望透過布施供養,保佑自己生意興隆、身體健康。拿出一萬元布施,希望得到一百萬、一千萬,乃至發願如願後給菩薩裝個金身、捐獻錢財……這樣也是布施,屬於小捨,如火燭在後,不容易照亮前方。為什麼?因為還是有所求、有執著,與性淨之理不相應。所以,除了修福德、修布施,還要修智慧,要了達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。經常這樣觀照,才是福慧雙修、悲智雙運,這是屬於漸次修證的道理。 無相無住真菩提 布施,能夠去除自己的慳貪、瞋恚,消業障、增福慧,對方得到我們的幫助,能夠度過困難,乃至得以聽聞佛法、去除煩惱,所以,布施法門既能自利、又能利他、又能莊嚴菩提之道。 菩提,就是我們的清淨心。修菩薩行、發菩提心,是很長遠的事情。從現在開始用功,一直到成就三覺圓滿,當中必須要有福德。福德來自於眾生,所以要關照眾生,使眾生歡喜,諸佛歡喜。 如何莊嚴菩提之道?必須修布施。雖然積極修布施法門,但眾生不可得、財也不可得,一切法畢竟空寂,這樣起觀行,就是莊嚴菩提之道。相反地,假使沒有福德,就沒有辦法成就一切法門,乃至產生種種障礙,打坐時昏昏沉沉、聽法也聽不進去、拜佛又覺得疲倦……進也不是、退也不是,事上不相應、理上也不相應,為什麼?福德不夠,所以沒有辦法莊嚴菩提之道。 修行學佛之人,把三寶的事情放在第一位,就是修福德。雖然如此,又不著相,不認為自己有很大的功德;因為若產生了貢高我慢,就有人相、我相,就沒有辦法莊嚴菩提之道。所以,菩提之道一方面要有福德,一方面要有智慧。福德就是善法,修了善法而不執著善法、修了慈悲而不執著慈悲,無我相、無人相,這就是智慧。有了智慧,菩提心就現前。所以,佛法有事、有理,事理相應、事理一如,就是真正的菩薩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