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
 
本期主題:擁護三寶住世間







縱使世界遷流無住,若有傳承的願心,
佛法可長可久,所有的聖地將不致荒蕪!
佛法是覺悟的教育,覺悟的教育也是我們的使命。


佛教博物館的使命──中台世界博物館第一期義工培訓專題講座

主講╱中台禪寺女眾部執行長 見肯法師  編輯部整理

  
  《楞嚴經》云:「世為遷流,界為方位。汝今當知東西南北、東南西南、東北西北,上下為界,過去未來現在為世。」什麼叫世界呢?簡單來講,「界」就是空間的概念,「世」就是時間的概念。在時空架構的宇宙當中,從過去、現在到未來,佛教博物館的使命到底是什麼?

  這當中有一個嚴肅的議題,必須要去思惟的就是──化相三寶為什麼會變成博物館的展品?其中一個因素當然是無常。在這個時空架構當中,遷變、遷變再遷變,無常的因素讓所有的一切改變了。然而,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,就是護法。在無常變遷當中,還有許多護法的人,把這些流散、流失、遭破壞的佛像、文物,再度集結起來。因此,面對佛法的傳衍,我們知道:「佛法發源於印度,生根於中國,弘揚於世界,興盛於現代。」過去已經過去了,現在我們可以做些什麼?或者說,為未來的子孫做些什麼?

真佛常住 聖地不蕪

  導師常開示:「有佛法的地方才是聖地。」讓佛法可以長長久久地延續下去,讓聖地可以讓後代子孫來親近,這就是我們的使命。世尊最初在菩提樹下成道以後,首先到鹿野苑說四諦法門,度化了五比丘。當時佛寶就是釋迦牟尼佛,法寶就是四諦法門,僧寶是五比丘,這是最早的化相三寶。所謂的「化相」,就是佛教教化眾生的相狀。從最早的化相三寶,然後有化儀及化法。

  「化儀」指佛陀化導眾生的儀式方法。佛陀根據眾生根機的不同,有種種化導的儀式,如:頓教、漸教、祕密教及不定教,這是天台宗所提出來的化儀四教。「化法」則指如來所說的種種法門、教理,有「藏、通、別、圓」四種。同樣的,在佛教文物當中,也可以看到不同朝代所留下來的相狀、形式,從這些融合時代的特性可以觀察到,佛法化導眾生的差異性。

  化相三寶成為展品,原不是我們衷心所願,但是在既成的事實中,我們還可以做什麼?如來是乘如實道而來,乘如實道而去。我們是不是可以發一個大願,讓每一位走進博物館的人,種下智慧的種子、善良的種子、覺悟的種子;走出博物館以後,就可以散播這些智慧的種子、善良的種子、覺悟的種子,這就是後世行者效法世尊行誼的最好表現。

  導師提出「三期傳佛眼」,世界、時空都會改變,所以有三期的差別;但是,所傳承的佛眼不會改變。「真佛住中台」,這個中台不是外相的中台,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菩提自性;當菩提自性可以念念清明、念念覺悟,就是真佛住中台。當真佛住中台的時候,不管外在的世界如何遷流,我們傳衍佛眼的願心,可以一代一代地相承下去。所以,不怕化相三寶成為博物館的展品,只怕我們沒有弘揚佛法的願心,讓所有的聖地都變荒蕪,那就非常可惜、可悲。

  所以,佛教博物館的使命,乃至於一個修行人的使命,到底是什麼?就佛教的使命來說,佛教就是覺悟的教育。所以,不管在中台世界的哪一個角落,博物館也好、學校也好、精舍也好、常住也好,覺悟的教育是我們的使命。有了這樣的使命,還要有不斷的願心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從自己做起,乃至推己及人,這都是我們的使命。

  就博物館的使命來講,博物館是全民終身學習的場所,是以觀眾為中心建構的場域,是寓教於樂的地方。所以,希望每位走進博物館的人,能夠享受學習的喜悅,就要事先鍛鍊自己,透過我們的接引、透過我們做為橋樑、透過我們的見證、透過我們的講解,讓觀眾都能夠帶著覺悟的種子回家,這就是我們的使命。

  佛教博物館的使命,一是見證歷史,二是增長信心。我們看到文物從過去流傳到現在,知道佛法是如實存在的,佛陀所說的教理如實不虛,進而增長我們的信心和道心,同時,在佛教博物館接引每一位訪客,其實都是在弘揚佛法,這就是佛教博物館的使命。

  就一個修行人來講,我們的使命是什麼呢?第一、斷惡修善,第二、未成佛道先結人緣,第三、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。這三點,在中台世界博物館發心都可以實現。同時,經過一番努力之後,從行者的使命,就達到了佛教博物館的使命;從佛教博物館的使命,也就達到了佛教的使命!所以,要認清楚我們的使命是什麼?接下來,還要知道該怎麼做?

遍植心苗 護法王城

  首先要認識「來來來的N次方」。什麼是「來來來」?第一是「值得來」,第二是「願意來」,第三是「留下來」。對象是誰呢?第一重是對博物館的志工,必須「來來來」──因為認同這裡的理念,覺得很值得來,而且付諸行動,願意來。不只來上課,還要來上線,所以還要留下來。由於諸位的「來來來」,可以接引訪客「來來來」,讓每位走進來的人,認同我們的理念,覺得值得來,覺得願意來,同時也會留下來,甚至帶更多的人來。所以從諸位第一重「來來來」,到觀眾第二重「來來來」,再接引有緣的人,一重再一重,就變成「來來來的N次方」。所以,從我們自己做起,這也是行者的基本立場,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,所以是「來來來的N次方」。

  再者,要了解佛教博物館的角色定位為何?一是Guide,要引領有情入佛法界,共結法緣。二是Bridge,它是佛法走向世間的橋樑。三是Witness,它是佛教傳承的歷史見證。四是Cultivator,是栽培、灌溉者也是行者的意思,每位志工都是實踐佛法的行者,從Guide, Bridge, Witness和Cultivator,做到我們的角色定位,就是實實在在地修福修慧,廣結善緣。

  因而博物館的使命,除了見證歷史,增長信心、道心,同時還要弘揚佛法。在自利方面,要修福修慧,福慧莊嚴。在利他方面,希望每一位進入博物館的觀眾,能夠產生正信,啟發智慧,了解佛法。這就是自利利他要努力的方向。

  中台世界博物館的造型就好像長安城一樣,唐詩有云:「總為浮雲能蔽日,長安不見使人愁。」巍巍的長安城,並不是每個人都看得見;遮蔽我們的煩惱、執著、習氣,就像烏雲,會障蔽我們的自性,我們心中的長安城。 導師常常提醒我們:「執著善法、功德,也是障蔽自己的白雲」,所以烏雲也好、白雲也好,都會遮蔽自性的長安城,讓我們愁憂煩惱。怎麼樣才可以看得到長安城?「知安惟覺」,只有「覺」,才可以看到長安城、安住長安城。不然,即便身在長安城,也不知道長安城是什麼?所以, 導師直指人心,告訴我們只有「覺」,才可以明心見性。

  在中台世界建立的每一塊拼圖當中,學校是一塊拚圖、博物館是一塊拼圖、精舍是一塊拼圖……為什麼要建立這種種拼圖? 導師告訴我們就是為了要栽植心苗,因為覺悟的種子非常重要。所以,在中台禪寺建立的時候, 導師法語有言:「宗風普扇潤心懷」,佛法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,心以覺悟為根本,所以這個心才是最重要的,只有以覺悟的心來引導大眾,才可以「菩提靈種遍地栽」。否則,一盲引眾盲,自己愁憂煩惱,帶領大眾也是愁憂煩惱,一片愁雲慘霧,當然看不到長安城。所以,只有自性清明,時時保持覺性,才能夠引導大眾,遍栽菩提種子。「弘法辦道曹溪夢,花開結子在中台」,希望我們能記得自己的使命,不管是佛教的使命、佛教博物館的使命,還是行者的使命,讓我們能夠時時刻刻提醒自己:要菩提靈種遍地栽,才能花開結子在中台!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