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
 
本期主題:擁護三寶住世間







縱使世界遷流無住,若有傳承的願心,
佛法可長可久,所有的聖地將不致荒蕪!
佛法是覺悟的教育,覺悟的教育也是我們的使命。


化世瑰寶 普潤群生--覺大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
  佛法住世有三個時期:正法、像法和末法時期,正法、像法時代已經過去了,現在是佛法住世的末法時代。這三個時期,並不是指法有正法、像法、末法的層次,而是指人的根機有正法、像法和末法三種。末法根器的眾生,易對佛經起懷疑、對佛像不生恭敬心,甚至懷疑佛的存在,由此更產生慢心、疑心和毀謗心,因為沒有正信,就不容易成就道業。

由相見性 因名召德

  所以,末法時期成道者少,並非佛法不靈,而是人的根機每況愈下的緣故。每一個時代,眾生的根機都不同,這是因為信心而有差別;如果信心達到百分之百,就能成就道業,反之沒有信心,修什麼法門都無法成功。增長信心有事有理,要由多方面努力,大智慧之人能馬上契入佛理,契入心性、菩提、涅槃、覺性、真空之理;而一般人雖然無法頓悟,也可藉由莊嚴的佛像,使其產生信心。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親見釋迦牟尼佛的丈六金身,但仍能看到佛經、佛像;佛像雖然是假相,藉由假相來啟發內在的清淨自性,由相而見性,以名而召德,這也是悟道的一種方便。

  佛教從印度發展出來,分成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,佛像也會因歷史、地域不同,而產生不同的形象。每一個朝代都有它不同的風格,從佛像當中就可以看到佛教的歷史發展,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政治文化,所以佛教文物具有很多的意義、價值,這些都是我們修行學佛的人應該要了解的。例如,唐朝的佛教造像圓滿、鮮明,那是因為唐朝當時的政治、文化、生活都很富庶,所以那個時代的佛像很飽滿,衣冠、衣著都非常的講究,佛像頭戴寶冠,身配瓔珞,手上有鐲子,一看就知道這是唐朝的佛像。而佛像的這些特色,一方面反映出唐朝文治、武功都很富庶的歷史背景;二方面這麼好的雕塑創作、這麼莊嚴的佛像,也顯示當時的佛教很興盛,而事實上也真是如此。所以佛教歷史文物有很多道理,透過佛教文物能夠了解許多層面的事情,我們看全世界的博物館,大部分都有典藏中國的佛像,其重要性可見一斑。

  就修行而言,我們對佛像有恭敬心,看到佛像很莊嚴、古樸,心當中的煩惱無形中就被佛像莊嚴、古樸、慈悲的面容轉化了。一般人有很多煩惱,想找師父請法,一到道場,煩惱馬上被道場的清淨、莊嚴所轉化,煩惱就消失了,這就是「無情說法有情聽」的作用。

藝以載道 化世瑰寶

  如果我們對於佛教的歷史有認識,我們就能產生信心。因為這顯示佛教不是從現在才開始有的,是從過去到現在許多發心的菩薩,護法、護教,在佛法上發展、努力,使佛像文物保存至今,我們了解了以後,自然就會產生高度的信心,這就是透過佛教歷史文物增強我們的信心。

  佛教文物有這麼重要的意義在裡面,所以中台山要成立中台世界博物館以保存佛教歷史文物。中台世界博物館所呈現的功能,一方面是「教育」、二方面是「信心」、三方面是「歷史文化」、四方面是「藝術」。從佛教的歷史中,能知道佛教從過去發展到現在的情況,具有這麼多重的價值,這是相當有意義的,真正值得我們重視、發展。所以我們道場,一方面要落實修行,二方面要保存佛教文物,盡力去做,能夠做多少算多少,這是我們的責任。

  中台禪寺有它現代的弘法功能,也有「歷史」、「文化」的使命,這個道場包含有「中華文化」、「建築藝術」、「佛教歷史」和「佛法精神」。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要了解,不但都要了解,而且還要有信心,不但要有信心,而且每個人還要有這種責任,這就是「弘揚佛法,普度眾生」、這就是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