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台禪寺一百零五年度臘八圍爐暨各精舍聯合結業法會
文/編輯部
三千多年前,佛陀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,朗然徹悟、成無上道。為紀念佛陀成道的日子,一月十七日(農曆十二月初八),本寺舉行臘八圍爐暨各精舍聯合結業法會,近一萬名信眾歡欣齊聚,慶讚世尊垂跡化世之恩。
福慧雙修精進行
|
導師於臘八圍爐晚會圓滿之際,慈悲為大眾開示。 |
|
|
臘八佳節,四眾弟子歡欣齊聚,慶讚佛恩。 |
|
普台國、高中學生演奏熱鬧歡騰的樂曲,為圍爐更添溫馨氣氛。 |
|
|
學員們專注聆聽住持和尚開示,法喜充滿。 |
|
住持和尚與各精舍領證代表們合影留念。 |
下午三時,各精舍聯合結業法會於五樓大禪堂、大莊嚴殿登場,計有十五家精舍兩千五百多人共赴法筵。法會中恭請住持和尚頒發各級禪修班結業證書、全勤獎狀及籌建中台世界博物館的功德表彰。為創造深化修行之因緣,本寺去年起推動「福慧學習護照」方案,鼓勵學員們於「福德、教理、禪定」三環一體解行並進,此次不僅有圓滿「福慧學習護照」年度功課的居士獲頒功德證,更有學員進一步完成進階功課,獲頒精進獎表揚,令人讚歎!臺下各精舍學員們也以精心設計的創意口號,相互讚歎、鼓勵,在道業上持續精進。
會中,見燈和尚開示:「修行學佛,首先要認識什麼是苦?什麼是自己的困境?進一步找到解決方法。想要離苦得樂,是當初世尊尋求真理的動機,更是改變命運的關鍵。要解決起惑、造業、受苦的輪迴,就要有清淨的身口意三業,以及對中道實相之理具足正知見。唯有覺悟,才能真正獲得解脫自在、圓滿如意。所謂知其然,還要知其所以然,大眾聽經聞法、禮佛拜懺、出坡作務等加行,都是成就覺悟的助道因緣。
佛法強調覺悟的重要,是因為如果不覺悟,沒有正知見,行為偏差,便會導致不如意的結果。所以要反轉命運、離苦得樂,要從兩個面向來努力:首先,導正錯誤的行為,沒有不清淨的身口意三業,就不會有不如意的結果,就能吉祥如意,所以稱為修福德。此外,還要正本清源,端正知見,對於宇宙的真理與安身立命之道有正確的認識,這樣稱為修智慧。『福慧雙修』,是改變命運的準則,能讓我們離苦得樂、圓滿如意。從初級班到研經班,不斷地薰修,增加修行的深度、廣度,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,讓這念心與中道之理相一致。從 導師所開示的三環一體---『福德、教理、禪定』三個修行面向迴互用功,就能定心、淨心、明心,契悟本心本性。
我們有幸能學習佛法、獲得法益,更應本著慈悲的精神,進一步勸發親友聽經聞法、淨化、提升,找到人生的光明大道。讚歎大眾護法護教的功德,也勉勵大眾更上層樓,繼續精進用功。」
臘八圍爐讚佛恩
晚間六時,四眾弟子於福慧廳、五觀堂、菩提講堂、般若講堂,共同圍爐慶祝臘八佳節。見燈和尚勉勵大眾:「世尊成道時歎言:『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』佛陀悟此真理弘揚於世,希望眾生都能去除妄想執著,離苦得樂、自在解脫。現在能聽法、不打妄想的這個,就是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,在這裡契悟、安住,一定能夠有所成就。」
精彩的藝文饗宴由「普台高中中國打擊樂團」首先登場,接著國、高中學子們以弦樂四重奏、豎笛二重奏、笙獨奏,展現德藝兼修的學習成果。最後,佛國巡禮接待人員融合太鼓、武術、舞蹈演出「乘風破浪」,象徵中台法船不畏艱難,接引眾生的菩薩行,十足「鼓舞」人心!
晚會圓滿之際,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親臨慈悲開示:「今天是臘八圍爐晚會,臘八,是我們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日子,所以稱之為佛陀成道紀念日。
想要成就功德,就要發長遠心、精進心、菩提心、大慈悲心、不染著心、真空心、妙有心、無住心。每一個人都有佛性,有佛性,進一步還要有覺性,覺察、覺照。覺性就是我們起心動念,是善念、是惡念、是無念、是邪念、是正念,都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『邪迷之時魔在舍,正見之時佛在堂。』希望每一位,要保持正念、善念,由善念歸於無念。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方便法門,讓我們建立正知見,去除無明、煩惱。我們心當中有三堆垃圾──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,三惑漏盡,就成就佛道。我們做好多、算好多,如果不做,什麼都沒有!希望每一位要不斷的努力,發長遠心,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。
佛是覺悟的聖人,每一個人雖然都有佛性,如果沒有覺悟,佛性就變成人性、獸性。所以『佛法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,心以覺悟為根本。』這三個原則,希望每一位要自己去實踐、奉行,才不會虛度一生。大眾出錢、出力、護法、護教、護學這都是福報,除了福報以外,還有清淨法身的功德。佛法有兩種功德:一種是修福的功德,第二種,斷盡煩惱成就清淨法身的功德。一個是福報、一個是智慧。希望大家本著過去的發心,這樣子發長遠心,才不辜負自己這一生來修行學佛。大家多用功、多學習,發長遠心。最後祝福大眾吉祥平安,慈悲喜捨,發菩提心,永不退轉」。
經云:「唯有一法能報佛恩,若於佛法深心得不壞信,是名報恩。以此供養,亦自利益。」四眾弟子法喜慶讚佛恩,願秉持如來教誨深化修行,生生世世跟隨大善知識廣度有情,共證菩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