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4
 
中台廣傳








中台禪寺一百零四年度春季僧眾精進禪七

文/編輯部



  三月五日至三月二十一日,本寺一連舉行兩梯次的春季僧眾精進禪七,本山及海內外各精舍法師們摒除外緣共聚禪堂,長養定慧,體證禪心,期以七日專修,一掬曹溪法水,徹見清淨自性。

萬緣放下 直探心源

主七見燈和尚提示學人,二六時中隨順覺性,堅住正念,朝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而努力。
「行亦禪,坐亦禪」過堂、行香、靜坐,動靜之間皆是探究心源之契機。

  三月五日下午三時,在莊嚴的起七儀式後,主七見燈和尚開宗明義揭示,禪七的目的乃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這也是出家修行的終極目標──契悟菩提涅槃。七日剋期取證,是平日福慧雙修的總驗收與道業成就的關鍵,對於禪七的功德與重要性,當生起難遭遇想,感恩、珍惜這得來不易的福報。

  所謂「十方同聚會,個個學無為,此是選佛場,心空及第歸。」進了禪堂,第一要務是發大願、立定志向,所作所為都是朝著「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」而努力,應當萬緣放下、提起正念。大眾或在精舍普度眾生,或在常住發心,或於學院深入經藏,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,這些善法還是有為法,有為法就是生滅。如果心一直靠在生滅法上,仍是生死輪迴之因,所以要以捨捨善、銷歸自性,安住在諸位能聽的這個,就是人人本具的清淨心,要有信心、直下承擔。

  主七和尚進一步闡示「明心見性」的要義:明心,就是保持心清楚明白,沒有妄想、昏沉、無聊、無記等四種病態;沒有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等煩惱。見,是安住之意,安住在本心本性;性,是指覺性。這念心具足三種特性:一能知、二本具、三不變易,「明心見性」就是當前能知的心,清楚明白不打妄想,安住在本具的清淨心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保持當前能知的這個,即「如是」;「生」是存在之意,不是另外想一個清淨心,只要保持、保任本心本性的存在,即是無住生心。

  修行當自覺、自我努力,聽經聞法藉教悟宗。平日修習種種止觀法門,是為了去除妄想執著,回復本然清淨,從方便回歸究竟,就像應病與藥,目的是為恢復健康,這是漸修;現在直截了當在心地用功,不假方便,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,沒有迷惑就不再造業,心不生病就不會受苦,不迷就是悟,故稱為頓悟法門。《圓覺經》云:「居一切時不起妄念,於諸妄心亦不息滅。住妄想境不加了知,於無了知不辨真實。」起了斷妄想的心,有能斷、所斷,又是一重生滅;打了妄想不理它就好,如是堅住正念、隨順覺性,動靜閒忙始終不離當念,精進踏實、腳跟點地就站得住,時時保任定能站得長。

安住本心 不迷即悟

  禪七中,主七和尚藉由《楞嚴經》中,波斯匿王從三歲到六十二歲能見恆河水的這念心,和憍陳如尊者所悟「客塵主空」之理,提示大眾先認清賓主關係,才能掌握用功的方向。心中的妄想念念相繼,就像客人來來去去,而能知的心始終如如不動、清楚明白,才是真正的主人。過去認妄為真與道相違,現在找到正確的方向,就要發長遠心、精進心,不得少為足,繼續在本心本性上來安住,如此修行定能有所成就。

  主七和尚亦勸勉學人,修行遇到瓶頸或妄想粗重時,要修止觀法門迴互用功突破障礙,可從四個方向努力:一、慚愧懺悔。二、持戒清淨。三、廣積福慧。四、發廣大願心。煩惱降伏後,再回歸心地法門用功。《圓覺經》提到,凡夫、賢位菩薩、登地菩薩與如來的四種隨順覺性,亦可作為心境提升與淨化的檢驗標準,從有為歸於無為,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,沒有煩惱的這個心,就是本具的清淨心,從這裡契悟,悟後起修,方是真修。

  禪七每日十支香,無論是早晚課誦、靜坐、行香或過堂,時時皆是悟道的契機,處處皆可體會「語默動靜體安然」的妙意。解七在即,主七和尚提醒,從禪堂靜中養成,回到發心的崗位動中磨鍊,可用永嘉大師〈四料簡〉:「惺惺寂寂是,惺惺妄想非;寂寂惺惺是,寂寂無記非」作為日常應對之準則,如此因上努力,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,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,了達體不礙用、用不離體、體用一如之理,不論動靜這念覺性始終存在,日久功深自然水到渠成,就路歸家。

  《無量義經》云:「歷劫挫身不倦惰,晝夜攝心常在禪;遍學一切眾道法,智慧深入眾生根。」藉由禪七精進參究,大眾法師對心法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,出了禪堂更秉持 導師的教誨,落實「安住大乘心,善開方便門」的菩薩行履,引領有情朝著離苦得樂、圓滿如意的佛道邁進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