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财一心观
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译法师
人有五欲──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而财居首位。人无不爱财者,世人所言“理财”,不外乎储蓄、保值、投资,因为想以财生财,获致更多财富,以满足种种欲望、享受。中国有一句俗话说:“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。”究竟“财富”二字代表的是幸福?还是烦恼?在追求财富的同时,若不了解理财之正道,不知其因果所在,就变成愚昧无知的钱奴才,甚至可能造罪招愆。
财因施福 贫因贪有
理财,首先要明白财富是一种福报,是过去生修布施得来。取之于社会,用之于社会;取之于众生,用之于众生。没有众生,财富何来?没有社会,一人处于孤岛,财富何用?懂得修善布施,就是返本溯源。财富如水,水会枯竭干涸,如果能找到水的源头,何愁水不来?所谓“但得本,莫愁末”,有进有出,进出川流不息,自然是一股源源不绝的活水。
能够知恩、感恩、报恩,就是固本穷源。“恩”有父母恩、师长恩、众生恩、国土恩、三宝恩。父母生育我,师长教导我,众生以各种生活方便成就我,国土保障我的财产、生命,三宝长养我的法身慧命,此等皆是我本我源。
五代后晋时期的窦燕山,年过四十,膝下犹虚,后来因其修善、布施、积福而改变命运,连生五子,相继登科,名传后世,如《三字经》所说:“窦燕山,有义方。教五子,名俱扬。”此即“五子登科”成语之由来。
佛法中说,除了身外有形的资财为外财,还有内财,就是我们的身体。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,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救度众生,如佛陀过去本生曾割肉喂鹰、舍身喂虎。此种定力、愿力及慈悲心,非常人所及;但一般人仍可布施自己的聪明才智或时间、体力,以成就善业。外财、内财共理兼备,即是懂得福德兼修。
理财者尚需明白并深信因缘果报的道理,就是要有智慧心,平时要亲近大善知识,听经闻法,熏修教理、禅定,了达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,缘起缘灭。世间的财富是生灭虚妄的假有,佛法当中有一句话说:“钱财五家有,不施悔恨迟。”钱财是五家所共有──水灾、火灾、盗贼、恶子、贪官,这五个因素随时都可能让我们失去财产。我们并不是真正的拥有者,而只是暂时的保管人。因此,布施修善要及时,否则一旦失去,悔恨莫及。所谓“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”,无常一来,生命、财产随时会消失,而业力随身,果报不失,所有的善恶业种子都在我们的八识田中,带着我们流转、轮回。因此,布施、修善、积福,才是最佳的投资保值。
过去大迦叶尊者曾燃灯供佛,以紫金光庄严佛像,以此功德,世世生于富贵人家,且掌出光明。古时印度波斯匿王的女儿善光公主,因父亲的考验被迫嫁给乞丐,依然无损其福报,由于她过去生的供佛功德,不久即获得巨大的财富。又如祇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为佛陀建立祇园精舍,使佛法得以弘扬,利益众生,自己更获得人天福报及未来出世的因缘。
藉假修真 理归一心
再者,君子求财以义。佛法中,则有所谓的正业及净业。正业,是不违背政府法令的正当职业;净业,就是不违背道德及因果的行业。因此,不可因财而增长贪念,为了财富无所不用其极,造下无端恶业;当以布施去除贪念,少欲知足,如孔子所说:“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所以,即使处在穷困之境,也要守住真心,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佛经云:“若欲脱诸苦恼,当观知足。知足之法,即是富乐安隐之处。”了解这个道理,就是智慧。
虽以智慧心修善布施、求财理财,但若执着于布施的善行,或执着于财富的得失,就落入两边,非真智慧,成为世俗的聪明机巧。所以,除了感恩心、智慧心,还要有广大心。心量广大,以利他为考量。要想成就善果,必须要正确的因心,因为“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”,利他之真诚心,就是善因;若计较果上的得失,是没有用的。一切事业皆为广结善缘、利益众生,让众生欢喜而创造缘起,在利他中完成自利,就是清净的法乐。
佛门有言:“能为众生牛马,方能成法门龙象。”赚钱理财、为人服务,或辛苦磨难,或有所不能,都是学习、磨炼,凡事反求诸己,时时检讨反省,智慧、福报就能增长,最后不求名而名自来,不求利而利自得。所以孔子说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。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君子忧道不忧贫。”
不论是感恩心、智慧心、广大心,最后都归于这现前一念心。这念心具足种种功德,不假外求。人虽皆有佛性,必须“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”,所以世间名利只是方便,只是为了学习、磨炼,为了广结善缘,为了修善布施,为了利益大众,一切不过是藉假修真。在此因心下,随意作诸事业皆能自在自得,起心动念皆是善法,最后无有能做、所做,无有能施、所施,而达到三轮体空的这念清净心,才是真正最大的财富。理财者,即是此一心!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