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8
 
本期主題:轉念,改寫人生劇本








面對挑戰,有的人裹足不前,有的人從中開展出生命的新局;
面對困境,有的人感嘆命運不公,有的人在其中成長提升;
不同的知見和態度,造就了不同的人生,
是絆腳石或是墊腳石?往往就在一念之間。
轉念,就沒有過不了的關。
凡事內省,感恩逆境,在克服困難的同時,
超越自我,改寫人生的劇本!


遇見幸福

文/普高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傳法

  俗云:「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」,一生當中,不盡人意的事,總是占多數,尤其面對八苦所產生的不如意,更是苦惱。所謂「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」,「頭」即是念頭;「回頭」即是轉化念頭;若能將念頭轉化,即能到達清淨的彼岸。所以,面對逆境時,如何以佛法的知見轉化念頭,化煩惱為菩提,轉識成智,是學佛修行的重要功課。

愛別離苦煩惱淵

  猶記初學佛時,正值導師 覺大和尚創立普台國民小學之際,同修與我認同 導師創校的理念與宗旨,打算把小女兒送進普台國小就讀二年級。當時年僅八歲的小女兒天真可愛,尚未嘗過離家滋味,就欣然答應。誰知開學後,女兒竟每天打電話回家,哭著說想念媽咪、想念家。聽在我這個當母親的心裡,一時之間,心疼、不捨,愧疚、憐愛的念頭全部湧上,眼淚也跟著不停地流。母女二人講電話,總是哭成一團。假日送返校時,更是難分難捨,當時,深刻體會到愛別離苦的煎熬。

  為了停止每週這種悲苦戲碼的上演,我只好告訴同修,孩子年紀還小,需要母愛,強留在校可能心理不平衡,未必能得到好的學習效果,不如先接回家,等升上三年級心理準備好再來。同修也體諒我們母女倆的情感,二年級僅讀三週就接回家。之後,每天親自接送上下學,照顧生活起居,享受親子之樂。然而,同時自己思忖:這樣和孩子甜蜜生活在一起,能有多久?自己是否會溺愛孩子?易子而教是否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?為何不知珍惜現前的普台教育?精舍的師兄們有孩子讀普台,雖也想家,為何問題不像我們這麼嚴重?我是不是因為自己的私欲,障礙了孩子的前途?……一連串問題一直困擾著我,讓我不知如何決定。

  幸好一直在精舍熏修,在法師和同修的勸慰下,我深覺關鍵仍在於自己,如果我放得下,孩子也會釋然。我努力地學習放下情執,好讓孩子重回普台。平時對女兒作心理建設,向她說回普台讀書的好處,告訴她媽咪永遠愛她,只要她快樂,媽咪也快樂,要她放心,別為媽咪擔心,假日可以回家和媽咪見面……。就這樣,經過一番努力,女兒終於答應再回普台讀書。

  國小三年級,女兒第二次進普台,這次情況雖然比第一次好,但是每一節下課還是要排隊打電話給媽咪,從無間斷。如果不打電話或找不到媽咪,她的心裡就非常不安,如此維持一年,女兒央求回家。當時的我,也沒有完全地放下,就與同修商量,等孩子國中階段,較為獨立自主時,再讓她讀普台。

斷欲去愛識心源

  同修無可奈何,只好答應等待因緣。然而,經過兩次的失敗經驗,加上在精舍精進用功的熏修,自己時常檢討反省,深刻體會到情執是煩惱的根源、修行的阻礙,一定要學會放下,才能自在快樂。以往對孩子捨不得的念頭,漸漸學著轉變。直至孩子上國中時,同修再次提及要送女兒回普台就學,此時,我的情執似已較能放下,而孩子的心念也有所轉變,知道普台教育才是真正有益於她。因此,第三次再將孩子送進普台,並順利完成國中三年教育,而後直升普台高中,至今已是高中二年級。

  這四年來,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可圈可點,無論在做人處事或課業、才藝上的表現,都讓我們以她為榮。這一切都是藉著佛法的幫助,讓我和孩子心念轉變而有的福報。過去由於自己一味執著於對孩子的感情,讓孩子三進二出普台,未能安定,深感慚愧,也更深知學佛修行,要在念頭下功夫,在因地上修才是根本。

  導師曾開示:「對好、壞境界都能知而不著,不起貪心、瞋心,就是正念。」所以,當我們面對好壞的境界,勿憂勿喜,不起貪著,堅住正念、隨順覺性即是!如此,在人生的道路上,即使遇到不如意事,亦能逢凶化吉、苦盡甘來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