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與生命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摯法師
生活的意義,在覺悟斷惑證真;生活的目的,在利他中圓成佛智。眾生不解生命的意義與目的,在生活中追逐財色名食睡,枉度歲月而折損生命,在生老病死的苦果沉淪流轉。
離欲寂靜觀平等
如來悲憫眾生造業受苦,因此化導眾生從生活中覺悟,反轉苦因、業習,進而離苦得樂,在短促的生命中,契悟無窮盡的法身慧命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爾時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」所以如來從乞食洗足,寂靜無為,顯現生活的真實義理,教令眾生明心見性,得究竟涅槃安樂。
俗諺云:「民以食為天。」世間人貪著五味,因飲食的欲望增長貪欲,甚而增長色欲,以致造殺盜淫妄,遂令惡業果報相連不絕。所以,離苦,首先必須離欲。如來以乞食方式,教導眾生飲食目的乃為除饑渴,無得多求;每日受諸飲食,當如服藥,於麤精百味,心無憎愛。從飲食乃至一切日常所需,唯少欲知足,方能令心離欲寂靜,於生死無常纏縛,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。
同時,藉由托缽化緣,降伏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眾生因無明生三惑,堅固我執、攀緣、嫉恚的習氣,於眾生境界中心生種種分別,以及愛憎取捨。乞食,面對供養者的態度,以及食物精麤雜細種種境界時,當下這念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以無住心平等次第乞食,內心始終是不動、平等、一如的莊嚴淨土。反觀眾生的心境,時時在人我是非的生活中,乞求榮利富貴,乞求感情及諸事業順遂,沒於境界迷失自心;六根於五欲中諂曲,劫害生命,內心的煩惱顯現於外境,處處皆成穢土。
迥脫根塵離生死
要從眾生欲望、煩惱積聚的穢土,提升為莊嚴淨土,不是靠諸佛菩薩之力,而是在六根對應六塵之際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當下這念心無住無為,如如不動,了了分明,透達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就是佛心。湛旋貪欲、瞋惡的煩惱於清楚作主的無住心,「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即是識自心源,識達與十方三世諸佛同一不二的本具自性,顯現清淨法身無量壽、無量光的果德。
《孟子》曰: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」古人研究學問的目的,是將亡失的良知本心找回來。同樣地,生活之道無他,任運無住生心而已。紫柏大師開示云:「我見者,無主宰中,強作主宰之謂。人見則待我而生。眾生見,即循情分別,不能返照之謂。壽者見,不過貪生畏死之念也。用是觀之,則《金剛經》所說『四見』,實不在經,即在吾人周旋日用逆順之間。」「周旋日用逆順之間」於五欲塵勞,是凡夫生死;「周旋日用逆順之間」於無住生心,是轉凡成聖、轉生死為涅槃。
凡聖轉照,在一念之間。覺悟無住生心,在生活的二六時中,念念不空過,迥脫根塵,生活與生命俱同不思議、不生滅,無窮無盡,光明無量。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