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無修修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見材法師
修行學佛,就是要學習佛的身口意,「以佛心為己心,以佛行為己行,以佛言為己言」。佛為覺行圓滿的聖者,舉手投足、穿衣吃飯,任心自在,用而不著。誠如《金剛經》發起序云:「爾時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」行者若能用心覺察、覺照,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、動靜閒忙,皆是用功參禪的好時機。
不離當下常寂照
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曾開示:「佛性本具個個有,堅住正念妄想休;動靜閒忙常寂照,性海圓明度千秋。」眾生和佛的心本無差別,只是迷悟不同。自性迷即眾生,自性覺即佛。佛的心時時保持清楚明白,常寂常照,如同《金剛經》所說,佛到了吃飯的時間,就遵循著戒律,搭衣持缽,行腳至城中乞食。以慈悲心、平等心,不分貧富貴賤,挨家挨戶次第行乞,讓每一個人都能廣修供養、培植福田。佛以此日常生活的無言之教告訴我們:制心一處,不起妄念,菩提妙明真心自然現前。走路時,專心走路,不著走路相;穿衣時,專心穿衣,不著穿衣相;吃飯時,專心吃飯,不著吃飯相。「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」,以此降伏妄心,安住真心。
反之,眾生的心由於為妄想、執著障蔽,無法作主,不是牽掛過去,就是擔憂未來。走路時想著吃飯,吃飯時想著工作……心始終無法安住於當下。當六根接觸六塵之時,又因無明而起分別,因分別而生愛憎,因愛憎而有取捨,因取捨而造惡業,始終輪迴生死苦海。因此,若欲遠離生死之苦,就應該向佛學習,用心觀照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,以善念轉惡念,起了惡念馬上覺察、覺照,反省、檢討、改進。依「四正勤──已生善念令增長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惡念令滅除,未生惡念令不生。」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最後,善法也不執著,無能修之人,亦無所修之事,能所俱空,心無所住,清淨心即現前。
法身無形離諸相
不執著善,並非捨棄善法,而是要藉由修善來轉識成智,轉化心中的惡業種子。例如:修布施對治慳貪、持戒對治毀犯、忍辱對治瞋恚、精進對治懈怠、禪定對治散亂、般若對治愚癡。六波羅蜜就像度脫煩惱、生死苦海的大船,當煩惱尚未漏盡,仍在生死苦海中載浮載沉時,必須搭乘六波羅蜜這艘法船,幫助我們脫離苦海。然而,一旦到達彼岸,船就應該放下。若是執著不放,這艘原本助人渡海的船,反倒會成為阻礙繼續前進的負擔。
古德云:「一片白雲橫谷口,幾多歸鳥盡迷巢。」「白雲」比喻善法、功德;黑雲,則是惡業、罪過。不管是黑雲或白雲,皆會障蔽視線,讓飛鳥迷失歸巢的方向。學道亦然,不僅惡業會障礙修行,執著善法亦會遮蔽自心,令人迷失回歸菩提之家的路。
梁武帝曾問達磨祖師,其一生造寺度僧、布施設齋,有何功德?達磨祖師言:「實無功德。」雖然修了種種善法,但由於梁武帝對於所修的善法產生執著,清淨心始終無法現前。達磨祖師為了破除他的法執,因此對他開示:「這些善法所感得的僅是人天福報,終有享盡的一天,並非功德;真正的功德乃是『淨智妙圓,體自空寂』。」此即人人本具的這一念清淨心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修善法時,不執著能修的人、所修的善法,以平等心、無分別心,善用因緣,藉假修真,又能不住因緣,不執一切善,方是真正的菩薩行。
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佛法不離世間法,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、見聞覺知,皆是心的作用。時時刻刻反觀自心,覺察、覺照自己的起心動念、言語舉止。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;言無言言,行無行行,修無修修,即是《金剛經》般若智慧的最佳實踐。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