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步原來是向前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參法師
每個人搬家時總會發現,許多東西是根本用不到的,所以一般人說:「想要的比需要的還多。」由於太多的欲望,把人生搞得忙忙碌碌且複雜不堪。試想:「誰是始作俑者?」「誰在作繭自縛?」
有些父母希望孩子能有所成就,努力讀書,乃至以金錢作為學習的誘因。當孩子考高分,就給予各種物質上的獎賞,慢慢地,名利心也在孩子的心中逐漸累積。對於物質的需求增加,欲念不斷增長,心也漸漸地迷失……。
隨逐妄緣即流轉
人們在生活中不斷追求欲望的滿足,卻換來身心的疲憊,有些人不禁反思,希望遠離這種苦惱,開始從書籍中尋找答案,或從宗教中尋得慰藉,希望能有真正值得依靠的真理。俗話說:「人生如戲,戲如人生。」莊子亦說:「浮生若夢。」佛法則說: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」羅馬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,於臨終前交代下屬,死後將其雙手露在棺木外面,讓世人看一看,一生南征北討,建立前所未有的偉大帝國,死後卻什麼也帶不走。忙忙碌碌過一生,最後空歡喜一場,空空地來,也空空地去。
既然忙碌一生最終都是一場空,人生就什麼也不用做了嗎?倘若如此,則落入消極、悲觀。那麼,到底什麼才是值得追求的?古德曾說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,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去靈山塔下修。」大智大悲的佛陀,了解眾生為無明煩惱所覆,由貪瞋癡造作種種業行,最後因承受業果而受苦,因此宣說究竟真理,令苦難的眾生離輪迴苦得究竟樂。
眾生的苦,來自於知見觀念的錯誤,不識究竟的法身,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認作自己,使本具的智慧光明隱沒,因此,愈追求就愈苦、煩惱就愈多。這就是因為知見的錯誤,起惑、造業、受苦,始終在追逐欲樂,造業受苦中無法出離。假使能看透這個過程,進一步將錯誤的觀念轉過來,就能離苦得樂,免於流轉。
一念返照是彼岸
永嘉大師云:「放四大,莫把捉,寂滅性中隨飲啄。諸行無常一切空,即是如來大圓覺。」這一生的千斤重擔,只要在心念上輕輕一撥,就能化煩惱為智慧,如同「四兩撥千斤」般容易。
古德曾以一首禪詩來形容: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,六根清淨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佛法說「回頭是岸」,只要把念頭收回來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不攀緣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,六識自然不生分別;識心不生分別,當下這念清淨心就現前了;心清淨了,國土也就清淨了。
就如同當我們心情愉快,看一切人都很歡喜;反之,心中不悅時,看一切人都起煩惱。所以,一切都在於心,不在外境。然而,心要如何得到清淨呢?佛法說,眾生的心本來就是清淨,只因誤將此一臭皮囊當作自己,而起貪、瞋、癡,不斷地起惑、造業、受苦;因此,當務之急即是了悟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己,除去貪、瞋、癡三毒,最後清淨的自性現前,自在光明的人生自然應念而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