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4
 
本期主題:快樂妙方──轉貪心為願心








貪心帶來貧窮,願心帶來富足,
所以,佛法用布施捨去慳貪;
在利他願行中成就心靈的富足。
得到不一定滿足,但付出必定踏實,
施比受更有福,
助人是快樂的最勝妙方!

一切諸善,以覺為根

文/見醫法師

  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今眾生實不知自相空法故,隨心取相生著,以著故染,染故隨於五欲,隨五欲故,為貪所覆,貪因緣故,慳、虛誑、嫉妬、瞋恚、鬪諍,以瞋恚故,起諸罪業,無所識知。是故壽終隨業因緣生於彼處,續作生死業,常往來六道中,無復窮已。」眾生不能了達萬法緣起性空的道理,因而心生染著,以為一切萬法皆為實有,不斷向外追逐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欲六塵境界,隨其六根攀緣六塵,耽著其中,為享一時之樂,起惑、造業、受苦,故於生死苦海流轉不已。

諸善以覺為根

  當知貪求種種樂受,結果反招煩惱、苦厄,其所貪著實非是樂。貪欲之心,令人造諸惡業,招感惡果;唯有斷惡修善,才能遠離惡業、惡果。一切諸善,以覺為根。一念覺性現前,不造惡因,便能出離生死,得到解脫。

  《孔子家語》記載,有一天,孔子看到一位捕鳥人,籠子內所捕的都是雛鳥。孔子便問捕鳥人:「為什麼捕不到大的雀鳥呢?」捕鳥人回答:「大雀鳥善驚而難得,黃口貪食而易得。」「黃口」指的就是雛鳥。因為大的雀鳥較有警覺性,所以不容易捕獲,而小雛鳥貪求食物,所以容易上勾。於是孔子對弟子們說:「善驚以遠害,利食而忘患。」大鳥有警覺之心,便能遠離禍害;雛鳥因貪求食物,忘了禍患,便有殺身之危。

  若能了解貪欲能令人流轉生死,便能常自警覺,遠離貪欲,覺性現前,不造惡業,成就諸善,進而避禍得福。

  佛法中的布施法門能對治慳貪之心,轉貧窮之惡報為富貴之善果。佛陀時代,有一位叔離比丘尼,出生時身裹細軟白布,出家後不久便證阿羅漢果。佛陀的弟子阿難尊者便問佛陀:「叔離比丘尼以何因緣而有此報?」佛陀告訴大眾:「過去毗婆尸佛出世,有一對夫婦極為貧困,家中唯一的財產,只有一塊蔽體的布。因此,夫妻二人每日輪流披布出門乞食,另一人則在家忍受飢凍。」

  「有一天,有一位比丘來到這一對夫婦的家中行化,並為他們開示佛法的道理。這對夫婦聽聞佛法,心生歡喜,便決定將平日賴以生存的這塊布供養比丘。比丘回到精舍,將此布敬奉於佛,並說明原委。與會大眾聽聞以後,莫不讚歎,便將身上種種莊嚴的飾品贈予這對夫婦。」佛陀告訴阿難:「當時的貧婦就是今日的叔離比丘尼,由於她以清淨心供養僅有的一塊布,九十一劫中,常有淨白軟布裹身而生,且因發了聞法解脫的菩提心,此生方得遇佛出家,成阿羅漢。」貧婦因聽聞佛法,一念覺心現前,捨去外財,也捨掉了內心的慳貪、捨掉了貧窮的果報。

巧運六塵作佛事

  覺,可分為自覺、覺他、覺滿三個不同的層次。凡夫執取六塵以為實有,故沉淪六道,頭出頭沒,此是不覺。聲聞、緣覺認為一切法皆是塵勞,是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故極欲脫離輪迴,進入涅槃,此為自覺。菩薩不忍眾生受苦,往返娑婆,心不住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巧運六塵以攝化眾生,這是自覺、覺他。佛能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所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一切諸善,以覺為根。因其覺根,遂能顯現諸功德樹,涅槃之果因此而成。一切苦業由自心生,從心上用功,時時刻刻安住在本心本性上,不起心動念,這念能知的心清楚明白,又不為外在塵境所動,並進一步學習諸佛菩薩的精神,發大願心,救度一切眾生,「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」,如此所修所行皆不執著,修而無修、行而無行,便是成就解脫的勝因,未來必能成就最究竟之佛果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