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诸善,以觉为根
文/见医法师
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今众生实不知自相空法故,随心取相生着,以着故染,染故随于五欲,随五欲故,为贪所覆,贪因缘故,悭、虚诳、嫉妬、瞋恚、鬪诤,以瞋恚故,起诸罪业,无所识知。是故寿终随业因缘生于彼处,续作生死业,常往来六道中,无复穷已。”众生不能了达万法缘起性空的道理,因而心生染着,以为一切万法皆为实有,不断向外追逐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欲六尘境界,随其六根攀缘六尘,耽着其中,为享一时之乐,起惑、造业、受苦,故于生死苦海流转不已。
诸善以觉为根
当知贪求种种乐受,结果反招烦恼、苦厄,其所贪着实非是乐。贪欲之心,令人造诸恶业,招感恶果;唯有断恶修善,才能远离恶业、恶果。一切诸善,以觉为根。一念觉性现前,不造恶因,便能出离生死,得到解脱。
《孔子家语》记载,有一天,孔子看到一位捕鸟人,笼子内所捕的都是雏鸟。孔子便问捕鸟人:“为什么捕不到大的雀鸟呢?”捕鸟人回答:“大雀鸟善惊而难得,黄口贪食而易得。”“黄口”指的就是雏鸟。因为大的雀鸟较有警觉性,所以不容易捕获,而小雏鸟贪求食物,所以容易上勾。于是孔子对弟子们说:“善惊以远害,利食而忘患。”大鸟有警觉之心,便能远离祸害;雏鸟因贪求食物,忘了祸患,便有杀身之危。
若能了解贪欲能令人流转生死,便能常自警觉,远离贪欲,觉性现前,不造恶业,成就诸善,进而避祸得福。
佛法中的布施法门能对治悭贪之心,转贫穷之恶报为富贵之善果。佛陀时代,有一位叔离比丘尼,出生时身裹细软白布,出家后不久便证阿罗汉果。佛陀的弟子阿难尊者便问佛陀:“叔离比丘尼以何因缘而有此报?”佛陀告诉大众:“过去毗婆尸佛出世,有一对夫妇极为贫困,家中唯一的财产,只有一块蔽体的布。因此,夫妻二人每日轮流披布出门乞食,另一人则在家忍受饥冻。”
“有一天,有一位比丘来到这一对夫妇的家中行化,并为他们开示佛法的道理。这对夫妇听闻佛法,心生欢喜,便决定将平日赖以生存的这块布供养比丘。比丘回到精舍,将此布敬奉于佛,并说明原委。与会大众听闻以后,莫不赞叹,便将身上种种庄严的饰品赠予这对夫妇。”佛陀告诉阿难:“当时的贫妇就是今日的叔离比丘尼,由于她以清净心供养仅有的一块布,九十一劫中,常有净白软布裹身而生,且因发了闻法解脱的菩提心,此生方得遇佛出家,成阿罗汉。”贫妇因听闻佛法,一念觉心现前,舍去外财,也舍掉了内心的悭贪、舍掉了贫穷的果报。
巧运六尘作佛事
觉,可分为自觉、觉他、觉满三个不同的层次。凡夫执取六尘以为实有,故沉沦六道,头出头没,此是不觉。声闻、缘觉认为一切法皆是尘劳,是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故极欲脱离轮回,进入涅槃,此为自觉。菩萨不忍众生受苦,往返娑婆,心不住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巧运六尘以摄化众生,这是自觉、觉他。佛能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,所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。
一切诸善,以觉为根。因其觉根,遂能显现诸功德树,涅槃之果因此而成。一切苦业由自心生,从心上用功,时时刻刻安住在本心本性上,不起心动念,这念能知的心清楚明白,又不为外在尘境所动,并进一步学习诸佛菩萨的精神,发大愿心,救度一切众生,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,如此所修所行皆不执着,修而无修、行而无行,便是成就解脱的胜因,未来必能成就最究竟之佛果。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