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3
 
本期主題:真幸福








即使擁有財富,卻可能因為欲望、煩惱,
而感到空虛貧乏;
雖然日子清貧,也可以因為感恩、知足,
而活得充實豐盈。
幸福的質量,來自於心靈的飽滿。
佛法告訴我們:「禪者,佛之心。」
體會清淨心,幸福近在咫尺!

幸福的真義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倬法師

  什麼是「幸福」?對貧窮的人來說,吃得飽、穿得暖、睡得著,就是幸福;對某些年輕人來說,享有五欲之樂、擁有新潮的手機、流行的衣物,以及吃喝玩樂的朋友,便是幸福;對老年人來說,子孫安康、一家和合、身體健康,便是幸福。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不同,那麼,究竟什麼是「真幸福」?

時時自省身 處處是道場

  佛法告訴我們,要擁有幸福,首先心要安定。心定、心淨、心明,便能看清事情的真相,不為外物所惑,知道人生應該遵循的方向。如何才能心定?透過禪修。什麼是禪?「禪者,佛之心。」禪,便是當前這念如如不動的心。祖師云: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。」時時刻刻這念心都要存在。儒家云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」也是在說明這個道理。

  禪,可分為祖師禪、如來禪。祖師禪便是頓悟自心、直了成佛,相信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,在本具佛性上立定腳跟,妄想來任它來、妄想去任它去,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,不隨妄想起伏,時時保持自心的安定與清明。如來禪,屬思惟修、漸修法門,如:五停心觀、四念處觀等。透過不斷思惟其中的道理,轉化、斷除自己的煩惱、習氣。

  而在日常生活中,最方便易行的莫過於「反省檢討」四字,曾子曰:「吾日三省吾身。」反省檢討,返照自心過失,除了不讓心成為有漏,更可讓自己迅速發現、進而改正自己的過錯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常自見己過,與道即相當。」如果懂得檢討反省,則生活中處處都是道場。

  對於個人來說,常自我反省,進一步改正自己,不論是人際關係或事業,都會有所增進。進一步,更能影響家庭。家人察覺了自己的改變,必定也會因此良善的影響而改變,猶如漣漪一般,逐漸擴大而影響整個社會。

修善如愛己 作惡自招苦

  佛陀時代的波斯匿王非常信奉佛陀所說的教法。一天,波斯匿王正在打坐時,心中起了疑問:「世間之人如何才是真正地愛自己?又如何會傷害自己呢?」波斯匿王如是思惟,便來到祇樹給孤獨園,向世尊請問大義。波斯匿王先道出自己所思惟的道理:「世尊,如果身口意三業都能遵循善法、遠離惡法,是否就是愛惜自己?相反地,放任身口意業,做諸惡事,是否就是在傷害自己?」

  世尊聽完波斯匿王所言,讚歎地說:「就如大王所說的一般,以惡行去危害他人,便會結下怨仇;惡心破壞自心的清淨;惡言破壞自己的威德和誠信。因此,造作惡業所傷害的不是別人,而是自己。懂得愛自己的人,放下世人汲汲營營的五欲享樂,身口意常修善業,一心精進行道,看起來好像是有福不享、不懂得疼愛自己,實際上是真正看透了生死輪迴之苦,了解一旦無常來臨,無人相代,因此把握因緣,早日度脫苦海,登上覺岸。如此覺悟之人,才是真正懂得愛自己的人。」比丘們及波斯匿王聽到佛陀開示,歡喜踴躍,信受奉行。

  世人汲營追求五欲之樂,以為是真正的幸福,其實不然。凡有形有相的東西,追求到了,終歸變滅。唯有靜下心來,返觀自照,透過不斷的反省檢討,去除妄想、執著,心定、心淨、心明,遠離煩惱的束縛,找到生命的本源,認識真正的自己,便是真正的幸福!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