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1
 
本期主题:儿童读经教育








种树培其根,种德培其心。童蒙欲养正,先读圣贤书。
穿越时空,向古人取经,亘古的智慧,将向下扎根;
人生的路上,有圣贤同行。

品德教育 --觉大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  全世界除了天灾以外,也在种种人祸当中,国家与国家之间有战争、恐怖主义的威胁,社会上有杀、盗、淫、绑票、勒索,人与人之间嫉妒、仇恨,这一切都是因为缺乏慈悲、缺乏道德,所以,必须从教育做起,从建立完整的人格做起。如何建立完整的人格?以儒家来说,就是五常──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;以佛法来说,就是受持五戒──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

国学为体 品格为上

  过去宋朝宰相赵普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,儒家的思想是内圣外王,所谓“内圣”,就是要有德行,心当中要清净,要检讨反省,如《大学》所言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这就是内圣。先从自己开始,然后推己及人,如同佛法所说的,自觉觉他,觉行圆满。不仅自己好,还要使每个人都好;不但每个人都好,而且达到至善。

  一个人假使有学问、有技能,但是没有人格、没有道德、没有良心,只见其利不见其弊,就可能会出卖家庭、出卖朋友、出卖师长、出卖社会、出卖国家,这样一来,这些技能、知识不但没有用,反而使他人连累受害。所以,学校除了传播知识、技能以外,要强调人格、道德。佛法重视因果,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,违背了这个原则,就会失败,不但自己失败,所有的人都会受连累。所以普台教育除了学问、技能外,最重视品德,以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、儒家思想为体,以佛法的慈悲、智慧、禅定为根,配合世学为用,是全方位的教育。

  《尚书》云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人的心是很危险、很险恶的,你动我的脑筋、我动你的脑筋,整个世界都是为了利益,不择手段,尔虞我诈,乃至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也互相猜忌、互相仇恨,这就是“人心惟危”。“道心惟微”,要明白这念心,才是无穷尽的生命。但是“道细如毛,心粗如柱”,这念心很微细、很难见,不容易修。所以,“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”,要把所有的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,化得干干净净的;“惟一”,要归一,只有这一念心。“中”就是指不起心、不动念,也就是这念清净心。

  孔子说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孔子十五岁就知道学问的重要;三十岁就没有疑惑,找到一条路了;到了七十岁,心才清净,无论起什么心、动什么念,心都是清净、光明、慈善,这就是孔子的心境,这就是道。

心念清净 道德自养

  佛经云:“愿代众生受无量苦,令诸众生毕竟大乐”、“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”,一个人如果没有清净心、没有慈悲心,就和洪水、猛兽一样,所以,品德是很重要的,要讲究伦理道德,父母、兄弟、朋友、师长,这就是伦理关系。学生对师长要尊敬,老师对学生要慈爱;职员对上级要恭敬,主管对下级要关爱,这是互相的。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,孟子说:“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。”互相尊重,互为因果。

  修行在平时,教育也在平时,人格的养成也在平时。假使平时没有养成人格,就做不出来,因为习气很难改,好的不容易学,坏的很快就学会,儒家说: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”佛法告诉我们,生处转熟,熟处转生。过去没有学过的,现在慢慢练习,把它练得很熟。举例来说,以前没有学过打坐,现在打坐腿又酸又痛,心烦意乱,因为过去没有学过;现在慢慢练习,练到腿不酸不痛,心就定了、心就静了,这是生处转熟。

  什么是熟处转生?过去喜欢骂人,现在注意身口意三业要清净,不恶口、不两舌、不妄言、不绮语。经过长时间的薰修、磨炼,就能养成习惯。过去懈怠堕落,现在要精进、要努力、要勤学,不是一天可以养成的,必须慢慢养成。所以,培植人才就是要靠教育。

  品德也不是一天、两天可以成就的,必须长期地薰陶、长期地检讨反省、长期地积功累德。古人说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三不朽,“德”,就是德行、道德、伦理,日常生活所作所为都不能离开这一个根本。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……这都是善法。除了这些善法以外,在学校要恭敬师长,要爱惜公物,对同学要客气、要和合、要忍让、要鼓励,经常检讨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有没有过失?有了过失,知过、改过。平时就要建立这种思想,假使没有这种思想,修善法、修德行就失去了方向。

  俗话说:“行善如春日之草,不见其长,日有所增。”做善法好像春天的草一样,“不见其长,日有所增”,天天都在长,等到你看见了,这个草已经很深了;我们的善法也是如此的,等到你的善法成就了,你的福报就现前了。这个福报、善果,必须在平时薰修。

  相反地,“作恶如磨刀之石,不见其减,日有所损”,做坏事好像磨刀的石头一样,四四方方的石头,经过一年、两年,石头慢慢减少了,磨到最后,剩下一个很小的条子。做坏事的人虽然现在没有什么感觉,没有人予以处分,也没有遭到天谴,但是,福德、人格就像磨刀石一样,天天都在减少、天天都在减少……减少到一个限度,马上就受报了。

  所以,做人,第一个就是要有人格。人格的完整,建立在品德。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善法都要学习、都要发心、都要成就。有了过失,就要检讨、反省、改正。“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”,孔子的弟子蘧伯玉活到五十岁了,认为过去四十九年都是错误的,要检讨反省、要改正。有了这种精神,做什么事都能有所成就。

  儒家说,人皆可以为尧舜;佛法说,众生皆可成佛;现在一般人说,每个人都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。佛经里面讲:“没有天生的释迦、自然的弥勒”,佛也是一步一脚印行菩萨道而成就的。所谓“一枝草,一点露”,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,世间没有侥幸的成功,一切都要靠现在努力。了解这个道理,就找到正确的方向了,一步一脚印,这一生步步都是光明。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