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恩•報恩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穆法師
出家時,尚不清楚何謂「菩薩道」?只知為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,續佛慧命,所以隨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披剃。
菩薩悲願 唯念眾生
出家後,看著 導師從每次全山週會的主持到佛學院課程授課,各精舍的護法會頒證、開光灑淨,以及建設中所有的設計工程,寺裡、寺外,法務、行政、人事……無一不是 導師親自指導。每日早出晚歸,席不暇暖,經常深夜一、二點才回山,回山後又巡完山才回寮休息,一早又是忙碌的開始。
某日,佛學院院長在課堂上提到:「 導師的車不到兩年跑了近二十萬公里。」二十萬公里到底有多長?若以全台一圈約八百公里換算,也就是說 導師兩年來的弘法行履繞台灣二百多圈。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讓 導師沒有間歇地南北奔走?是「不忍眾生苦,不忍聖教衰」的大悲深願。也就是在那一刻,告訴自己要學習作菩薩,作 導師的千手眼。
眼前巍峨的中台禪寺,千僧道場,就是 導師傾所有的心血、智慧,以無比的毅力帶領弟子們日以繼夜、夙夜匪懈辛苦建設而成。曾經有人問 導師,為什麼要收那麼多弟子、蓋那麼大的道場? 導師說:「這是出家人本分。」又問:「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?」 導師說:「都是大眾的功德。」多年來, 導師就是這般教導我們:「功德歸三寶,好事給他人,壞事自己反省檢討。」出家人「弘法是家業,利生是本分」,正是因為本分事,所以無所求地去做,即做即了,心中不留半朵雲彩。
《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》云:「菩薩行空解脫門,而不證無相,亦不墮有相。譬如鳥飛虛空,而不墮落;行於虛空,而不住空。」曾有人問 導師:「將來中台蓋好了,您會在哪兒呢?會不會去閉關?」 導師停下腳步,看著聚散的浮雲,微笑著默而不答。而今,中台已落成十餘年, 導師的行履仍未稍歇,依舊引導我們不要拘泥於化城,繼續前進直趣華藏世界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虛空界盡,眾生界盡,眾生業盡,眾生煩惱盡,我此回向無有窮盡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。」菩薩的心是忘卻己事,專為人憂,心心念念只有眾生,想到的是如何利樂、拔濟有情,使其明悟心性,離苦得樂。
念報四恩 上求下化
開山二十餘年,從靈泉到中台,從中台到普台,再從普台到博物館, 導師為了化導眾生,入佛法界,大悲弘誓地廣開方便門,接引芸芸眾生,從 導師的身教明白了什麼是「將此身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」!
導師的行履給予學人什麼啟示?其一,臨事常看己過,無需評論他人,就是反省檢討自己,不批評外境;面對任何境界都要堅忍,凡事能忍得住、耐得下,縱歷百城煙水,「百花叢裡過」,仍能「片葉不沾身」地清心自在。其二,只要是為佛教、為利樂有情之事,必誓願堅定、義無反顧地全力以赴。
這一切的背後,來自一顆感恩的心。這一生受之於人者太多,為了回報這一切的施與恩,要戰戰兢兢地善自護念;因為念佛恩浩蕩、師恩隆深,所以要恪遵佛敕,勤修三學,紹隆聖道;因為感念於父母之恩,所以要努力地修善斷惡;因為感念於國家社會之恩,所以始終抱著一份淑世利生的熱忱;因為感念於一切眾生之恩,所以要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不疲不厭地勇往直前,為拔濟有情而精進不懈。
諸佛菩薩正是因為感恩、報恩而出現於世, 導師亦是如此,而我們也將因為知恩、報恩,勤修諸行,學習捨身、捨心、捨見、捨執、捨諸分別,而用平等、護念的心看待一切有情。感恩,讓我們由貢高轉為謙敬,使索取轉為供養。
導師舉手投足的無聲演繹,讓自己漸漸了解菩薩行是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;菩薩行是念諸眾生有恩於我,所以要發廣大心,精進勇猛,無有疲厭地普利群生;菩薩行是在菩提道上,永不退轉。唯願如是!唯願如是!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