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0
 
本期主题:学习作菩萨







  一般人往往只看见自己的付出和失去的,而怨天尤人。

  若能将尤人变为感恩,去看见他人的付出;将怨天化为布施,去关怀他人失去的,每个人都能化身为菩萨,成为世间最富足的人!

菩萨愿行 --觉大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  佛教中有四大菩萨──观音菩萨表慈悲、文殊菩萨表智慧、地藏菩萨表大愿、普贤菩萨表大行。我们把四大菩萨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上,不但自己得到利益,整个社会大众也能得到利益,从这个角度来看,确确实实佛法与世间法没有妨碍,互相融合,因此,要修行学佛、要成就佛道,也不离开这个世间。

建立弘誓 因行六度

  在因地当中,依着四大菩萨的悲、智、愿、行去努力。以观音菩萨的慈悲,布施、关心大众,体念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亲眷、一切众生都有佛性、一切众生皆当成佛,本着这样慈悲平等的因心,来观照一切众生,视众生犹如至亲,“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”,这就是平等、慈悲,也是菩萨道的根本。有了慈悲心,还要有长远心,否则禁不起逆境的考验。要发长远心,就要发大愿,本着地藏菩萨度众的大愿,我们的慈悲心才能长远。依着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,将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上,一步一脚印。最后,修一切善,不执着一切善,观诸法空相,如《金刚经》所云:“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具足这个智慧,自己就是文殊菩萨。

  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”佛法不在山林里,也不在庙堂中,而是在世间。藉由念佛、诵经、礼忏,祈求佛菩萨加持我们,使自己消灾免难、业障消除,这是一般人在表面上所了解的佛法。所谓“众生欢喜,诸佛欢喜”,进一步把慈悲心布施给大众、奉献给大众,让每个人都欢喜,这念心自然而然入佛法界,得到十方诸佛与菩萨、龙天的护持。

  佛经讲“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”,我们的心念非常重要,起心动念就是因,起善念是菩萨,起恶念就是众生;真诚地发了成菩萨的心,当下就是菩萨。有些人认为:“自己怎么可能当菩萨?被称呼为菩萨,实在担当不起。”菩萨是觉有情,儒家说“先知先觉,后知后觉,不知不觉”,如来是先知先觉,菩萨是后知后觉,凡夫花天酒地、吃喝玩乐,始终迷失于外在的种种境界,就是不知不觉的众生。现在明白这些道理,努力实践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六波罗蜜,便是修菩萨行。

  佛法当中,一是感应法门,一是方便法门,一个是究竟法门。究竟成道,证菩提、涅槃。什么都不要求,反求自己,这才是成道的法门。求佛就是众生,求己就是佛。往内求,不往外求。内求,求自己不打妄想,不造恶业,不起烦恼,不生我慢,要发慈悲心、平等心,要精进,这样就属于圣。菩萨知因识果,我们自己能够知因、识果,自己就是菩萨;如果不知因、不识果,自己就是迷迷茫茫的众生。

水清而静 月现全体

  众生眼以色为食,耳以声为食,鼻以香臭为食,身以触尘为食,意根以法尘为食。佛菩萨是以“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”,什么是法喜?听经闻法时听闻到微妙法门而欢喜不已,就是法喜;做善事时,心当中也充满了喜悦,这就是法喜。打坐时这念心清净了,不打妄想、不落昏沉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达到绝对的境界,这念无为心现前了,就称为一支好香,坐在这里,一个钟头、两个钟头……一刹那就过去了。为什么?这念心达到绝对的境界,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,这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,就是禅悦。

  佛法是以心为根本,心要定、要净、要明、要安,心要慈悲,心要空。什么叫作空?空不是什么都没有,而是要把人我是非等烦恼化掉、空掉,心静如止水,心明如净镜,这就是菩萨。因此,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明心号菩萨”,明白这个道理了,不要去求菩萨、拜菩萨,心定、心净、心明,自己就是菩萨。

  经云:“菩萨清凉月,常游毕竟空,众生心水净,菩提影现中。”日常生活中要动也动得,静也静得。“动则万善圆彰”,心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;口只讲佛法,不讲坏话;身只做好事、佛事,不做坏事。“静则一念不生”,打坐的时候,一念不生,要在这个地方用功。用上了,这一生就能成道。

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