般若波罗蜜
--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
编辑部整理
《心经》有两种解释,第一种,“心”指本具的菩提妙明真心;第二种解释,般若经有八部般若,《心经》是综合八部般若当中的精髓、心要,因此,用般若波罗蜜多,可以证到如来的大圆镜智、菩提涅槃妙心。
“摩诃般若”称之为大智慧,“波罗蜜”是到彼岸。“般若”有三种般若:文字般若、观照般若、实相般若。忏悔、诵经、持咒、早晚课诵……这些都属于文字般若。实相般若,就是指我们这一念本具的心性。由文字般若生解起信,进一步起观照,最后达到实相,就能够渡过烦恼的中流,到达菩提和涅槃的彼岸。
不着六尘 自在作主
众生的心充满了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,有种种的烦恼,不得自在。眼睛看到好的东西,一定要去看;不看,心当中就放不下。耳朵听到声音,就要去瞄它一下,看看这是什么声音。如果听到好的,心里就很愉快;听到不好的声音,就产生烦恼。无论是愉快或是烦恼,一住尘境都不得自在。
《心经》一开始就提到“观自在菩萨”,这是因上得名,用观行的方法,使身和心都能得到自在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六根接触六尘,知道是好的、知道是坏的,只是一个知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心不随外在的尘境所转,这一念心始终存在,这就是真正的自在。这是因中修行的自在,照这样去修,才能得到观自在菩萨这一种菩萨果位。世间上一般人不但不知道这个道理,反而拚命去追求,追求到的愈多,好像显得愈有本事,我们想想看,这是不是颠倒?
明白这个道理之后,就在六根上去用功。第一个,要起观照、要起觉照;假使失去了观照、觉照,就没有办法掌控六根。这念心能够作主,就能自在;不能作主,就得不到自在。所以,眼根不随境转,眼根就得自在……最后六根清净了,在任何时间、任何空间,都能得自在,就是作主的人了。
般若观照 去粘解缚
因此,什么是“般若”?简单来说,就是返照、观照的智慧。举例来说,现在忽然打了一个妄想,看到某个异性,产生了执着、爱着,察觉了,马上发一个惭愧心。知道发惭愧心,这一念心就是返照。自己经常检讨反省、忏悔改过,就是返照观心,把心收回来了。或者忽然与空理相应,就证到真空;返照的这一个智慧心,就契入了真空。或者返照假有,观察这个世界如梦幻泡影,把过去当作实有的境界破除掉,这就是菩萨所修的般若。
观照一切如梦幻泡影,还有这一个“如梦幻泡影”的存在,这是一个三昧境界,还没有契悟实相,所以,最后不住真空,也不住假有,当下即是,动念乖真,惺惺寂寂,寂寂惺惺,这就是实相般若。例如,菩萨修六波罗蜜,每一度都需要般若波罗蜜,以六种法门破除自己的执着之后,恐怕又执着这个法,产生法执,所以用般若波罗蜜来破除法执,达到三轮体空。
“登高必自卑,行远必自迩”,《心经》所讲的是菩萨的境界,乃至于如来的境界,虽然没有办法契悟,诵久了,也会有所感应。假使心当中有了障碍、有了执着,诵持《心经》,以名昭德,也能慢慢地把我们的执着破掉,所以诵念有诵念的功德,以《心经》来印我们这念心,从文字般若来起观照,最后契悟实相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