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着觉性走
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幅法师
每一个人都是导演,自导自演着一部人生的梦幻戏。戏中,每个人都想追求快乐与安定,有些人以啖美食满足味觉为乐,有些人以富贵名利等欲望为乐,有些人以追求心灵觉受为乐……凡此种种,皆以六根攀缘六尘,满足感官觉受为乐。但是,真的快乐吗?所谓“风流得意之事,一过辄生悲凉;寂寞清真之境,愈久转增趣味。”风流得意之后,夜深人静时徒留无尽空虚;遇不如意,徒抱情绪起伏。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?
色如聚沫 受如水泡
每天早上一张开眼睛,随所见所闻,六根无时无刻不在攀缘外境,领纳感受。眼睛见到,马上分别颜色、种类、好恶……有人喜爱白色、有人喜欢绿色……其实,颜色只不过是太阳光照射下,物体对于光线的吸收和反射;如果没有太阳光,一切都是黑暗的。人的肉眼所见,仅是大自然中一小部分的可见光范围,十分有限,因此,颜色是因缘和合所生,实是虚妄。依于外境所见所闻而起的感受,随这念分别心生住异灭,最后消失。就如同新衣,当新鲜感一退,不再是新衣,一切仅不过是自心妄生分别的虚妄假相。
喜爱以美食来满足口腹之欲的人,沉溺于嗅觉和味觉的感受,但苦、咸、淡、甘、辛……种种味道皆因调和而成,倘若是一盘未加任何调味料的白豆腐,仍会受到同样的喜爱吗?那么,我们到底是吃菜还是吃调味料呢?或者只是沉溺于对食物的想像觉受?味觉的感受只在一瞬间,且因人而异,有人喜欢重口味,有人喜爱清淡。重口味之人会因食物清淡而没胃口,然而,依时节因缘的不同,口味亦会随之改变。如清朝光绪皇帝于八国联军入京时,流亡避难途中,又饥又渴,吃了蕃薯叶就如同天上美味;回到宫中之后,百味当前,再吃蕃薯叶却没有当时那番滋味了。因此,感官的觉受,既短暂又不真实。
但离妄缘 即如如佛
《楞严经》云:“汝当照明,诸器世间,可作之法,皆从变灭。阿难!汝观世间,可作之法,谁为不坏?”一切外在的器物、山河大地……都是“器世间”,都将变灭。希望藉由外在的物质得到快乐,无异缘木求鱼。“可作之法”包含一切造作之法,感受亦是一种造作之法,原不存在,由领纳外境,经由心意识的造作而产生,亦会变灭。例如,身体的冷热滑触、轻安迟重种种觉受,以及一切境中违顺内心所起的意根觉受,皆随着意识攀揽外境、前尘,造作迁流。其实,一切皆是因缘和合假相,由心所生,以此感受为真而分别取舍,烦恼不断。故《楞严经》云:“以生灭心为本修因,而求佛乘不生不灭,无有是处。”
《老子》云:“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。”外在的感官觉受只会使人蒙蔽心智,而造业受苦。春秋战国时,晋献公攻打虢国,须借道虞国。献公听荀易献计,割爱以宝物为饵,换取借道之便。一旦攻下虢国,虞国便成了瓮中之鳖。而虞主收到宝物,满心欢喜地答应,不顾大臣以“唇亡齿寒、辅车相依”之理力阻,最后失了邻邦,也失了国土。因此,贪爱世间之物,则令心昏昧。《大学》曰:“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。”认清世间一切可作之法皆生灭虚妄,才能洞察万象,不为所惑。
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?“寂寞清真之境,愈久转增意味”,不再跟着感觉走,回复本具的这念觉性,不造作、不外求、不生灭,如雪山童子所求之法──“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”,继而发大乘菩萨心,大作梦中佛事,行菩萨道,利益众生,解脱自在!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