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修教育对青少年之助益
文/全国大专青年禅学会会长、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 传座
青少年是人生历程中一段不稳定之过程,处于叛逆时期,血气方刚,容易受到周遭环境及同侪的影响。
台湾的青少年同时也处于升学压力时期,面对学校各种课程,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有课业学习上的问题,接近一半的学生有人际关系、生活方面之困扰,有些青少年则是找不到心灵归属,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,因此,台湾青少年的幸福指数相对偏低。
心有明灯不迷航
台湾的教育升学挂帅,单一笔试评量方式,落于切割式知识记诵,课程种类繁杂,部分课程艰深难以理解,加上学生兴趣、能力及学习资源等因素,成绩低落,学习过程中屡遭挫折。课业表现达不到家长及自我要求,导致缺乏信心,自暴自弃。在人际关系方面,由于学科学习成果低落,上课听不懂、无聊,炽盛之精力遂转而寻求外界之感官刺激,上网及线上游戏遂成为青少年最佳宣泄出口。网路上五花八门之资讯内容,散射式的思虑及无厘头之对答,极易让青少年沉溺其中,暂时忘却烦恼,混淆价值观念,乃至迷失方向。沉迷网路也导致作息不正常,亲子关系紧张,加上社会教育偏差(物化之价值观念)、同侪相处问题,排挤、霸凌等事件层出不穷,使青少年陷入焦虑状态,青少年问题也成为家庭、学校及社会的负担。
中台禅寺所创办的全国大专青年禅学会,成立的目的在接引年轻学子学习佛法,认识自我,追求人生正确的目的及意义。各佛学社团禅修教育的推动,由中台禅寺所属之精舍法师指导,上课内容丰富,活泼多元;除了基础佛法、指导禅修,也针对学生关心之时事议题进行讨论。另外,也不定期安排专题讲座,邀请法师至各校演讲,并举办联合迎新活动、期末聚餐、配合佛诞举行浴佛节活动等。活动内容之设计安排,旨在为青年学子于繁忙课业、同侪互动影响中,得以有喘息的空间,藉由聆听佛法教育,实践禅修内涵,让脚步慢下来、让呼吸平缓,让思虑沉淀清楚。
禅修体验心生活
禅学会所规划之禅修教育,对于青少年的改变甚大,尤其是生活态度及观念的调整。由于深信因果的道理,了解每件事情的成败必有其因果,种好因得好果,造恶因受恶果,丝毫不爽,因此举止柔软了、粗暴言语不见了、坏脾气离开了,笑容常挂脸上,人际关系随之改善,这是接触佛法后立即感受到的改变。学佛以前常被事情、功课追着跑,学佛之后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、更有责任感,知道要把握当下、不翘课,认真学习,不再浑浑噩噩,学业也因此进步了。
禅学会的同学虽然平日在社团、精舍中发心,但能有效管理时间,做事有次第、有方法,在校功课依然优异,在研究所入学考试中屡报佳音,赢得不少赞赏。学佛后变得主动积极,懂得与人结善缘,更有礼貌,知恩、感恩、报恩,父母亲都能感受到孩子的改变,因此亲子关系更加和乐。个性较为内向的同学,以前不敢面对大众,自从参与社团活动之规画,与同学一起共事,完成负责之任务,从学习与承担中获得成长。从观念上的改变到身体力行,将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上,所谓“禅本平常吃茶吃饼扬古道”,能将禅的内涵落实在日常生活,就能转念,认清方向,迎向光明的人生大道。
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,有理想、有创意、有正义感、具活动力,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。在求学过程中,除了应具备之基本学识能力,亦应重视品格操守,以培养优秀之社会中坚。《尚书》云:“正德,利用,厚生”,在端正德行的前提下,人类利用自然界之资源发展相关技术,目的在利益大众,然而,假使科技发展只为了追求经济提升,强调感官刺激,就容易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念,使身心发展扭曲。因为物质世界之刺激,虽然可以暂时忘却烦恼,事后却更加空虚,烦恼丝毫未有转变,因此,为寻求更多的感官刺激,增加身心负荷,形成恶性循环。禅修,能拥有超越物质享受的法悦,透过禅修教育,找到心灵归依之所,专注一处,心更能踏实。禅学会在各大专院校之推动,已有相当成效,成为校园中的一股清流,普遍获得学生及家长之肯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