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1
 
本期主题:如何面对诽谤







  委屈恼恨、忿懑不平,是一般人遭受误会冤枉、诬谤陷害时会有的反应。

  《了凡四训》云:“闻谤而不怒,虽谗焰薰天,如举火焚空,终将自息;闻谤而怒,虽巧心力辩,如春蚕作茧,自取缠绵。”

  佛法更告诉我们:“烦恼以忍辱为菩提,是非以不辩为解脱。”为人生开启了一条更为宽广的河道,把冤结融化、将仇恨打包,流入善识因果及忍辱不动的心性大海!



是非因忍辱而解脱

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徇法师

  翻开报章杂志,种种抹黑、八卦新闻充斥,显示现代社会人际交往,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是非。一般人遇到毁谤、讥讽的不实言论,因为觉得名节受损,就会急着找对方据理力争,结果往往有理说不清,造成诤论;或是心生委屈、不满,甚至寻短表示自清,造成更大的遗憾。所以,如何面对毁谤、误解呢?大乘行门的“忍辱波罗蜜”可以帮助我们以平静、理智的心境来面对。

以定伏惑 随慧解脱

  “忍”就是能忍之心,“辱”就是所忍之境;“波罗蜜”是梵语,即是度脱烦恼,达到寂静解脱之意。所以,运用忍辱波罗蜜,就能安然自在,不为境界所动摇。

  忍辱不是懦弱怕事,相反地,是心量、定力、智慧的展现。忍辱的第一步是“伏忍”,也就是勉强将烦恼、怨气降伏。一般而言,人一听到毁谤的言辞,都会立刻暴跳如雷,瞋心一起,很容易失去理智,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。所以,无论如何都要先忍住情绪及报复的言行,这需要定力的养成。

  然而,假使只是一味地忍气吞声,始终耿耿于怀,也只是暂时压抑,并非长久之计。因此,要以智慧来转化烦恼。仔细思惟对方所说的话,如果是不实在的、子虚乌有的事,根本不需要加以理会,因为日久见人心,真相总会大白。反之,如果对方说的话正好点出了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,那么,检讨反省、惭愧改进都来不及了,又有什么理由责怪他人?

  很多时候,觉得怨恨、不平,感受到自己被伤害,往往都是因为站在自我为主的角度,评判他人的是非对错,忽略了反求诸己的内省功夫。达磨大师〈二入四行观〉中的“报冤行”云:“若受苦时,当自念言,我往昔无数劫中,弃本从末,流浪诸有,多起冤憎,违害无限,今虽无犯,是我宿殃,恶业果熟。”反省自己是不是在有意、无意当中,曾与他人结下恶缘?是否也曾以不实的言语或主观的想法伤害过他人?此时,深刻同理他人的感受,就会生起惭愧、悔过的心,面对眼前的困境,有了更宽阔的包容,了达因果,就能做到“逢苦不忧”、“甘心甘受,都无冤诉”,进而提升到“柔顺忍”。

毁誉不动 慈忍无生

  唐朝名将郭子仪由于功绩显赫,引起当权宦官鱼朝恩的嫉妒、陷害,因此,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要激怒郭子仪,不仅是言语的诬谤,还挖掘郭氏祖坟。然而,郭子仪始终不为所动,也不加以报复。当皇帝关心、慰问时,郭子仪不但不申诉委屈,反而回答:“过去带兵打仗,军纪管理不当,手下的士兵不知道挖了多少人家的祖坟,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果报。”因为郭子仪的气度大,所以能度过一次次的政治险难。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云:“忍者无恶,必为人尊”,忍辱的广大心量,不仅能够化除瞋恚、粗暴、傲慢等烦恼,运用定力与智慧,还能赢得敬重,达到处世圆融、自在解脱。

  〈永嘉大师证道歌〉云:“观恶言,是功德,此即成吾善知识,不因讪谤起冤亲,何表无生慈忍力。”一句话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,也可以淬炼、增益生命的韧性和深度。不论顺境或逆境、得意或失意、称誉或毁谤,终将如过眼云烟般,不留一点痕迹。只要这念心作得了主,如如不动,于境不生分别,冤亲平等,就能由伏忍、柔顺忍提升到无生忍、寂灭忍,如此一来,不仅能达到平静、和谐,更能圆满忍辱波罗蜜,超凡入圣,究竟解脱!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