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寄寰中 心超物外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参法师
吾人处在这纷扰的世间,因众生的根性不一,生活中所要面对的人事纷纭杂沓,难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,有些事情不予计较即可,假若必须面对的是他人恶意的中伤、诽谤,使自己处在“千夫所指,不病而死”的烦恼泥沼之中,此时,该如何自处以求解脱呢?
从他谤 任他非
翻开历史,因遭忌而被诽谤或迫害的例子甚多。唐朝名相魏征,就曾遭忌而受人诽谤,唐太宗问魏征:“朕看你为国为民,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诽谤你呢?”魏征很有智慧地回答:“春雨如膏,农夫喜之,而行人恶其淋漓;秋月如镜,佳人喜之,而盗贼恶其光辉。”世间上的事情都是相对的,很难达到事事圆满、面面俱到,只要吾人心中坦荡,行事不为一己之私,对于他人的批评、看法,应任由之。
所谓“烦恼以忍辱为菩提,是非以不辩为解脱”,这是古德的智慧,让我们学习、效仿,自然就能生出处世的智慧,永嘉大师亦言:“从他谤,任他非,把火烧天徒自疲,我闻恰似饮甘露,销融顿入不思议。”我们无法改变外在的环境、他人的思想,只有自己的心念才是可以掌控的。心念的掌控,一般人称为情绪管理(EQ),而情绪管理是可以透过学习而提升的。
达实相 恒自在
佛教中有这样一则公案:有一位已证得阿罗汉果的老比丘,住在山洞,修持苦行。有一天,老比丘在洞外染衣,衣正放在锅中煮着。此时山下有一位农夫刚好走失了一条牛,于是沿着山路寻找来到山洞外。他看到锅中的衣服,误以为衣服是牛皮,染液是牛的鲜血,便一状告到官府,老比丘便被关起来。老比丘心中明白这是宿业,是逃不掉的,虽然弟子们纷纷表示要找县官理论,为师父洗刷罪名,然而老比丘却劝弟子不要鲁莽行事,过去的业因成熟了,就要偿还这个宿债。
经云:“纵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”,因此,以个人的角度来说,受到诽谤时,根本不须理会,所谓“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”。然而,若有人诽谤三宝,为维系佛法命脉,必须挺身而出,护法护教,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履践大乘菩萨慈悲度世的精神。
不论是为了个人、社会、国家,或是佛法命脉,面对诽谤时,必须处变不惊,如如不动,才能有洞悉事物本末的智慧;若心有所执、有所偏,面对诽谤时,必定耐不住境界的考验,而有所波动,心为境转,落入是非之中,便会诤论不休。世人以追求五欲为乐,想要面对诽谤而不动是不容易的,唯有看淡世间的名利,心超物外,明白人除了物质生活之外,还有精神生活,要找回迷失的自性,安住实相,才能安然接受不实的诽谤,坦然面对一切逆境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