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恶无瞋
--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
编辑部整理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中,佛言:“恶人闻善,故来挠乱者,汝自禁息,当无瞋责。彼来恶者而自恶之。”此章要旨,一为“忍恶”,二是“无瞋”。一个人能忍恶,必能够达到无瞋、无惧,令身心时时安详自在。
忍者无恶 必为人尊
所谓“人有二十难”,其中之一为“被辱不瞋难”,也是讲一个“忍”字。所谓“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”,瞋心,使我们的心里得不到宁静,乃至波及周遭的人。忍耐是做人做事的根本,不论多么聪明、有才干,如果遇事不能忍,时时心生烦恼,不但事情很难成就,生活也是障碍重重。忍,包含了定力与智慧,不仅能自安、除恶,亦能处事圆融,为人敬重。真正的“忍”是要安忍这念心,达到忍心不动,是为究竟。虽无法立刻达到寂灭忍,可藉种种方便:称念佛名、打坐、诵经……收摄身口意三业,渐能体悟心性,达到寂然不动、无诤无我的境界。
历史上,韩信曾受胯下之辱。韩信虽然是读书人,却喜欢配剑在身上。有一次遇到一位无赖少年故意侮辱他:“背一把宝剑有什么了不起!如果真是英雄好汉,就把我杀了,否则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。”若是一般人,一旦被激怒,可能真的把这位少年杀了,因而铸下大错,但是韩信却能忍下这种莫名的羞辱,真的从他胯下钻过去。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委屈、受辱之事,此时与人理论、争吵,都无济于事。若能忍得下来,等到真相大白,更能长养超然的德行。
行善之人,若处处皆要论是非、谈条件,常常起瞋心,始终是凡夫俗子,亦难以成就真功德。因此,当遇到他人恶意破坏时,一方面应思惟瞋心之害及无瞋之益。另一方面,从因果上检讨反省,所谓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”,对方如此待我,或许是我过去也如此待他之故,所以,要甘心甘受,都无冤诉。再者,虽然我不计较对方所作的恶业,但最后他自己还是会遭罪过,果报还自受,是自己害自己而不自知,实可怜悯。如此,自然不会产生不平之气,也不会怪罪对方,而得通身清凉。
因此,佛陀教导我们,行善之时,若恶人故意来扰乱,应当临危不乱,他动我不动、他乱我不乱、他骂我不骂,既不面红耳赤地讲道理、抗争、责难,更不为此起烦恼、动肝火。要能行忍辱,逆来顺受,令身、口、意均止息不动,自然增长定力与功德。
因果不爽 为恶招愆
经中佛言:“有人闻吾守道,行大仁慈,故致骂佛。佛默不对。骂止,问曰:‘子以礼从人,其人不纳,礼归子乎?’对曰:‘归矣。’佛言:‘今子骂我,我今不纳,子自持祸,归子身矣。犹响应声,影之随形,终无免离。慎勿为恶。’”何以面对众生的恶意辱骂,佛却沉默不语?一表实无此事,故本无须申辩;二者不可直逆其意,以免其恶心转剧,造更大恶业;三则不与其更结恶缘,以便劝善止恶;四显佛的慈悲、定慧,非常人可及。
现代法律规定,若毁谤他人,令其名誉受损,应受国法制裁;就佛法而言,除此之外,未来还须偿受果报。过去,曾有外道女将木盆系于腹部上,假冒孕妇,诬陷佛与其有染,佛却始终默然自处。此时,帝释天为了护法,化作一只老鼠,咬断系盆之绳,使得木盆落地,事迹当场败露,众人纷纷呵责。此时,地面忽然震裂,外道女随即陷落。因毁谤而自遭恶果者,恰如备妥礼品送人,对方若不收纳,送礼者只能自己取回受用。
造作恶行,犹如“仰天而唾”、“逆风扬尘”,终将自招恶报。若能明白此理,则应善自守口,切莫轻易诬衊他人,亦不以恶心待人,自然不会遭到恶报。不但如此,还要培养广大的心量,慈悲为怀,宽以待人,对己则时时反省检讨。《菩萨戒经》云:“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,恶事向自己,好事与他人。”能如是观照自己,舍弃害人的恶念,以良善的心念待人处事,自然能一切畅行无碍,福德增胜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