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人父母的功课
文/普丰精舍高级禅修班学员 传瞻
“这件事做得不对,应该……”、“下次你再这样做,我就……”、“我的乖孙没错,都是你们的问题……”,这些对话似乎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,往往在不自觉当中就陷入了教育的盲点:严厉与溺爱的漩涡里。这是身为父母的毛病,也是累世习气的行为显现。教育孩子,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考验,也是一种修行,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往往需要空间,而这个空间取决于父母心量的宽广度。
正觉中道 心无限齐
宽度太小,压缩了孩子成长、犯错的范围,不就是我慢、我执的延伸?宽度太大,忘却了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与是非,不就是执着于爱取之中?尚未成佛的凡夫众生,对于自己的行为往往不自觉,并以此再去造作身口意业,在瞋心责骂与贪心宠爱之间恶性循环,流转反覆。
佛法之所以可贵,在于它能够扩展我们心量的宽度,延伸我们教育的广度,但如何才能确切掌握“中道”的境界,达到对子女“无过不及”的教育?这一切,在于觉性的提起,并如实观照自己的身口意,佐以适合自己的法门来因应。学佛后,自己以“慈悲观”及“因缘观”二法门,来对治我们身为父母长久以来的习气。
悲智双运 福慧人间
面对逆境、子女犯错或不顺己意时,“慈悲观”可以减少瞋心,当察觉到自己的习气蠢蠢欲动时,五脏六腑的血液已经澎湃沸腾,立即将慈悲心提起,这个心就像久旱逢甘霖的大地,得以平下心、静下气,冷静地处理孩子的问题,并能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机会教育。继而辅以“因缘观”,如实地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,了解一切法均符合因果法则,从因地着手修正,则能圆满处理并预防下一次问题的产生。心依靠在法的过程中,持续精进,亲子的沟通逐渐改善。
反之,面临顺境、孩子有杰出表现或诸事顺遂时,“慈悲观”的教法提醒我教导孩子:“任何事物的圆满,需要感恩大众的成就,因此,也要能慈悲布施、回馈,进而转化成一股利他的动力。”“因缘观”则启发子女:“了解因缘和合的道理,启蒙生灭无常的知见,便不致过度沉溺于顺境的满足、喜悦中,而忘却诸行无常的真理。”
修行与教育,看似关联不大的两件事,却深藏着佛法的道理。身为父母的我们,在亲近三宝修行学佛后,懂得观照三业,藉由各种不同的法门,能给孩子更丰沛的滋润,让孩子们也能雨露均沾,共享佛法的利益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