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0
 
本期主题:恰到好处的智慧







  日常生活中,有许许多多的选择,不时在考验着自己,如何取得人事物的最佳平衡?

  佛法告诉我们“处中得道”,儒家亦强调“中庸”之道。中则不偏,不偏则事无不平、人无不和。恰到好处的智慧,是人生第一等学问!



入道要门

文/见筵法师

  《菜根谭》云:“忧勤是美德,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;澹泊是高风,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。”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不能趋于极端、偏向一边。过与不及,不仅无法将事情做得圆满,甚至会让既有的优点,成为圆满的障碍。恰如其分的行事智慧,就是中道。常行中道,不管处在什么地方、做任何事情,都能无入而不自得。

调五事 具方便

  修行学佛也是如此,不能太急,也不能太懈怠。假使过于勇猛精进,身体过度疲惫,就容易起烦恼,不但与道不相应,可能还会退失道心。相反地,假使太懈怠,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,道也不可能现前。所以,行持要适得其中,处中才能得道。

  修行要有所成就,也要善于调适身心,掌握中道的智慧,在日常生活上从五个方面下手──调食令不饥不饱,调眠令不节不恣,调身令不宽不急,调息令不涩不滑,调心令不沉不浮。五事调和得当,道业自然日有所益。首先要调饮食:饮食能够资养色身,所谓“藉假修真”、“身安道隆”,饮食调和得当,使我们能凭藉这个色身来修道。假使吃得过多,容易使气息急促,心地闭塞,而产生懈怠;如果吃得太少,身弱力虚,精神不足,心就容易郁闷。因此,佛陀告诉我们:“人当自系念,每食知节量,是则诸受薄,安消而保寿”。

  其次,要善调睡眠。睡得过多,精神易于昏昧,心念提不起来;睡得过少,则有碍身体健康。所以,住在道场中,就要依据道场的规矩来用功,该养息的时间就要养息,该上殿时就要上殿。睡眠调和得好,常令觉性现前,自然容易与道相应。第三,要懂得调身,行住坐卧要具足四威仪,动作不可太粗、太急,也不能太放逸。将举止调得不宽不急,心就容易定下来。

  第四,要注意调息。让呼吸能够自然、调和,出入绵绵,若存若亡。呼吸的声音不可过大,或有喘气、滞塞的情形。呼吸调得好,精神就容易稳定,心念就容易集中,身体也会觉得舒适。最后,要知道调心。让心沉浮宽急得所,不可太沉,太沉就容易昏沉;太浮动,就易攀缘外境,随顺习气,定不下来;太宽,心容易散漫,无法集中注意力;太急,则身心不得安稳,身体也容易产生疾病。

  假使能够调和食、眠、身、息、心五事,日用中保持这念心的平静、安定,进一步,远离明暗、动静等相对境界,达到绝对的境界,就能契悟中道实相。找到此一活水源头,就掌握了不生不灭的真生命,而能化有限的生命为无穷的永恒。

离二边 得其中

  佛陀的弟子二十亿耳因为精进用功修行却无法契入道果,退失道心,想要还俗为在家居士来护持佛法。佛陀知道此事,便以弹琴调弦的譬喻来开导他,并告诉他:“心若调适,道可得矣!于道若暴,暴即身疲;其身若疲,意即生恼;意若生恼,行即退矣;其行既退,罪必加矣。但清净安乐,道不失矣。”二十亿耳听了佛陀的开示后,善调身心,不久就得证圣果。由此可知,太精进或太懈怠,都是偏向一边,不是中道。孔子说:“道之不行也,我知之矣;知者过之,愚者不及也。”过与不及,是中道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,唯有调整行为上的偏差,常处于中,不生不灭的大道就会现前。

  《信心铭》云:“至道无难,唯嫌拣择,但莫憎爱,洞然明白。”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以其个人修证告诉我们,只要愿意放下拣择分别、憎爱取舍,自然能够契悟无上大道。修行当时时以中道来检视自己的行为,进而超越世间所有相对的两边,以中道为安身立命的定位点,菩提大道自在当下。



单元首页